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时政要闻>>正文

 

“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三十八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让文化“软实力”成为转型发展“硬支撑”
2024-12-26 18:43   来源: 山西日报

12月25日上午,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三十八场新闻发布会,省文物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省文物局副局长于振龙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文物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加快构建“11356”新发展格局,一体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研究、活态化传承,努力让文化“软实力”成为转型发展“硬支撑”。

坚持保护第一,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

我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约有2.8万处古建筑,其中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80%以上。今年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火爆出圈,取景地主要取材我省的石窟、寺庙、雕塑、壁画等,给山西带来了“泼天的流量”,也为古建筑活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我们持续加强文保单位的日常管理,并推动更多文保单位对外开放。结合《黑神话:悟空》的流量效应,我们监测了重点彩塑壁画的保存环境,并根据监测结果公布了重点文保单位的游客承载量,以减少游客激增对文物造成的潜在影响。同时,我们还在推进世界遗产地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以提升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水平。”省文物局副局长白雪冰介绍说。

在保护实践中,我省始终坚守“保护第一”的理念,聚焦文物平安工程,创新性地建立了线上监管与线下巡查相结合的机制,累计发现并整改了3432处安全隐患,整改率高达86%。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实施了元代及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的覆盖性抢救工程,编制了古建筑壁画彩塑的保护专项规划,并加大了对彩塑壁画的抢救保护力度。此外,还通过政府一般债券支持低级别文物的保护,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累计认领认养文物建筑473处,引入社会资金超过5.2亿元。

为让传承利用更加有效,我省加强资源整合,统筹规划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格局。点上抓国宝,实施39处国宝级文物保护重大专项,打造国宝级文物金色名片;线上抓游径,编制《山西省文物主题游径建设规划》,推出“国宝中的山西”等文物主题游径;面上抓示范区,布局了22个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出台支持示范区创建的若干政策,形成文物保护、利用、展示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文物+”业态格局。目前,晋城古民居已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同时,广泛利用AR、VR、新媒体等数字化技术,构建了一系列数字“云端”展示传播和沉浸式体验项目。云冈研究院通过3D打印技术原比例精准还原云冈石窟第12窟,在杭州、上海、深圳、郑州等地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永乐宫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再现了800年前壁画的原始面貌,并在今年10月的法国巴黎成功举办永乐宫壁画艺术特展。

坚持“大考古”理念,在文明实证上贡献山西力量

在聚焦“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上,我省系统布局,多维度实证文明进程轴线,依托芮城西侯度、襄汾陶寺、忻州尹村等重要遗址,系统布局,着力推进田野考古实证,夏县师村出土6000年前石雕蚕蛹,沁水八里坪发现4000多年前三重环壕聚落及大型建筑基址,大同吉家庄佐证4000年前开颅手术成功案例,兴县碧村遗址、霍州陈村瓷窑址分别荣获2022、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既丰富了山西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直根的历史内涵,又多个角度在文明实证上贡献山西力量。

科技赋能,利用多学科揭示文明发展的内涵。持续推进全省考古基地及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不断拓展科技考古和文物展示利用的空间,并进一步揭示古代族群、聚落、生业等多要素之间的互动变化关系。冶金考古遗存的研究表明,中条山地区是夏商时期中央王朝的铜矿资源重要产地。环盐湖区域的遥感考古调查为古国时代遗存与古史传说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陶寺、碧村、八里坪等遗址的动物、植物、人骨,以及古环境等的检测分析工作,也为复原古国时代的生业形态与聚落结构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我们通过开展联合考古行动和课题攻关工作,形成了一体化的工作合力。成立了全省考古工作联盟,与山西大学共同建设了山西考古文博研究院,实现了人员的互聘和资源的共享。同时,还与吉林大学共同建设了吉大夏县考古基地,并与省内外八家单位共同建设了‘夏商文明考古研究晋南中心’。此外,我们还推动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和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并连续举办了四届‘西阴论坛’,进一步提升了山西考古的影响力。”白雪冰说。

“十四五”以来,我省有2个考古发掘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5项考古发掘成果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这些重要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山西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直根的历史内涵。

强化保障服务,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省在文物法制建设、保护传承、开放管理,以及展示传播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省委、省政府在编制、经费以及科研基地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的坚实保障。从2019年《山西省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到2024年《山西省五台山文化景观保护条例》,从2017年《山西省文物建筑构件保护办法》《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办法》《山西省长城保护办法》,到2022年《山西省基本建设用地考古前置管理规定》《山西省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再到2023年《山西省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办法》《山西省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以及地方这几年出台的《长治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运城市关圣文化建筑群保护条例》《晋城市太行古堡保护条例》等系列地方性法规,初步形成了以《文物保护法》为核心,以省市两级人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主体的框架体系,为促进我省文物保护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此外,我省还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有备案的博物馆(纪念馆)225座,全年共举办了781个陈列展览和7694场教育活动,总参观人次超过了3000万人次。推出的精品陈列展览深入挖掘了文物藏品的丰富内涵,反映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引进了新的理念、尝试了新的模式、运用了新的技术,从而不断增强了展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024年5月开始,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入实地调查阶段,至2025年5月结束。该阶段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普查。

省文物局副局长王振华介绍,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已落实普查经费7000余万元,投入普查专用设备800余台,建立专家包市机制与试点推动机制,吸纳基层专业人员1200余人,组建普查队伍170余支。

王振华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省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截至2024年12月23日,我省已复查“三普”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1544处,复查率58.5%;已调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712处,其中一些重要新发现填补了地区文物资源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云冈石窟作为山西的瑰宝之一,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后取得了更加显著的进展。目前,云冈学框架已经建立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包括学术专著的出版、研究平台的完善、学术交流的扩大以及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加强等。这些成果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云冈石窟的国际知名度,而且为山西文物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记者 王荔)


责编: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935054599
 业务联系:18635015866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