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时政要闻>>正文

 

规模化新能源系统为中国南极科考站“增绿”
2025-04-09 11:11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太原4月8日电 题:规模化新能源系统为中国南极科考站“增绿”

新华社记者王菲菲、徐伟、陈志豪

“这套新能源系统的使用代表着中国南极科考从传统化石能源时代跨向绿色能源时代。”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清洁能源首席科学家、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孙宏斌说。

中国南极秦岭站集风能、太阳能、氢能和柴油发电于一体的混合动力供电系统3月开始运行,标志着该系统在气候寒冷、环境恶劣的大陆上首次亮相。该系统是中国南极科考站安装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发电系统。统计显示,其清洁能源比例达到60%以上,每年节省100多吨化石燃料。

据中国第41次南极科考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站已安装室外100千瓦风力发电系统、130千瓦太阳能发电系统、30千瓦氢能系统、300千瓦时低温储能电池系统、部分柴油发电系统和室内电控系统。

这是3月26日在太原理工大学极地环境清洁能源实验室内拍摄的制雪机。新华社记者 陈志豪 摄

这次南极新能源系统的成功运行离不开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不断研发创新,为新能源的多场景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共经过了实验室模拟、现实类似环境模拟和实地运行三个环节。位于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学的极地环境清洁能源实验室便是该系统从概念到现实的重要一环。

走进实验室,映入眼帘的便是模拟南极科考站室内环境的“科考屋”,一张实验台和几块监测屏幕就是科考队员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场景,而窗外则是模拟的南极室外环境,狂风和飘雪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南极科考现场。

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窦银科介绍,实验室分别模拟了南极科考站的内外环境。在模拟南极气候环境的实验室中,温度最低可达到零下50摄氏度,风力最大可达到60米每秒,以此来模拟极地新能源系统可能经受的极端恶劣环境。

“极地新能源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酷寒和狂风,在实验室中模拟现实环境来测试设备并获得相关数据会大大提高后续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窦银科说。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没有风和阳光的情况下,该系统可以为该站提供约2.5小时的电力供应,最大负载为150千瓦。此外,其完全安装的氢能装置可以在极夜期间提供30千瓦的不间断电力14天。

这是3月26日在太原理工大学极地环境清洁能源实验室拍摄的内景。新华社记者 陈志豪 摄

中国始终把“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作为极地科考努力的目标。

“这套新能源系统的意义不仅在于大大减少了南极科考的经济成本,更是在保护南极环境、增强我国南极探索能力上提供了重要保障。”孙宏斌说。

秦岭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大陆的第五个研究站,于2024年2月开始运行。在秦岭站之前,中国在40年的时间里在南极洲建立了四个研究基地——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

孙宏斌介绍,未来这套新能源系统也将覆盖中国其他极地科考站,并将成功的经验复制到更多恶劣环境中的新能源开发利用上,为中国和世界的绿色发展添砖加瓦。


责编: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935054599
 业务联系:18635015866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