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启新程,晋中奋进正当时。
2月14日,昔阳县人民政府与山西尚太锂电科技有限公司签约。总投资60亿元、年产20万吨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正式落子晋中,标志着又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晋商故里扎根生长。以该项目为引领,晋中重点工程全面铺开,全市上下以“开局即冲刺”之势,开足马力抓生产、争分夺秒促达效。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如何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晋中市明确提出,持续实施“156”战略举措,即锚定“一个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昂扬状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晋中篇章;打好城市牌、汽车牌、文旅牌、大学牌、农高牌“五张牌”;抓好党建引领、产业体系、改革开放、生态环保、民生保障、安全稳定“六件大事”,全力冲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的核心目标。
项目引领、创新驱动
激活经济增长新动能
项目建设是晋中经济工作的“主战场”,晋中市以“开年即开跑”的奋进姿态全面起势。
2月5日,晋中市委书记常书铭在狠抓落实开新局奋勇争先谱新篇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要求:“聚焦奋勇争先,持续实施‘156’战略举措,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年行动,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晋中力量。”
2月6日,全省“三个一批”活动晋中分会场集中亮相50个新兴产业项目,总投资99.24亿元,覆盖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抓项目就是抓发展。”2月26日,晋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八大攻坚行动,强调以项目支撑为战略基点,推进转型攻坚、文旅赋能、改革破冰、城乡融合、生态提质、民生普惠、风险防控等战略任务,握紧项目“金钥匙”,扩大有效投资,通过重大项目牵引产业升级、带动要素聚合、筑牢发展根基,为晋中经济航船破浪前行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年”,晋中市抓实总投资3846亿元的797个项目,重点攻坚320个产业项目、333亿元年度投资,发力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力争年内招商引资签约额突破千亿元。
项目的战略突围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硬核支撑。晋中以“晋创谷·晋中”为引擎,集聚120个以上企业和团队,深化市校协同“平台共建、设备共享、技术共用”机制,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4%,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9家,培育中试基地加速成果转化。
走进综改区晋中开发区,投资9.18亿元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盘活300亩闲置土地,建成15.6万平方米现代化厂房,成为吉利晋中基地的“能量补给站”。仪表、门板等配套企业即将入驻,百亿级汽车产业集群雏形初现。“确保2026年全面建成配套园区!”开发区负责人张建平立下军令状。这种“变存量为增量”的实践,彰显晋中向土地要效益、向项目要未来的智慧。
在龙湖精密电子(山西)有限公司制造车间,高速贴片机以毫米级精度“绣”出精密主板,10人团队即可实现60万套年产能。“要做山西精密制造的‘中央厨房’!”公司董事长王宪朝信心满满。企业联动山西大学及上下游伙伴,构建覆盖研发、生产、应用的创新生态圈,为新质生产力崛起注入源头活水。
从机器轰鸣的工地到智慧碰撞的研发中心,晋中正以项目攻坚的硬支撑、创新驱动的强引擎,书写“项目引领发展、创新定义未来”的高质量篇章。
区域联动、城乡协同
绘就协调发展“晋中画卷”
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关键实践,也是晋中融入区域发展大局的核心路径。晋中市委五届九次全会以“156”战略举措为引领,聚力打好“城市牌”,精准对接中部地区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度参与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这一部署既顺应新发展格局要求,更彰显服务国家战略的主动担当,为晋中锚定了更广阔的发展坐标系。
2月20日,市委书记常书铭在书记专题会议上明确,要以规划协同、交通筑基、政策衔接、分工协作为抓手,推动太晋一体化从“通”向“融”深度转变。
如何从“通”向“融”,做好太晋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
晋中市以“六个一体化”为抓手,与太原共建城市群样板。交通先行,推进“三纵十横”路网建设,年内贯通农谷大道与龙盛街、龙湖街与化章街等关键节点,构建半小时通勤圈;服务共享,推动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共建,扩大医疗教育等高频政务跨市通办;产业互融,依托交通物流、协同创新、先进制造等优势,与太原错位互补,构建紧密产业协同体。
站在太晋交界文源路(清徐大道)连接线工程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声中,一条贯通双城的动脉正加速成形。这条连接线不仅是物理通道,更成为要素流动的“黄金走廊”,勾勒出城市群“半小时生活圈”的现实图景。而在城市能级提升战场,榆次与太谷“双区联动”同步发力——榆次区通过文华街、乐平街路网升级焕新城市品质,太谷区借滨河北路延伸补齐基建短板;雨污分流管网改造、老旧小区更新、碎片空间景观重塑等行动,让“一城两区”既有发展速度,更具民生温度。
乡村沃野同样跃动协同发展的脉搏。2月17日,晋中市部署“百乡千村”治理行动,计划今年打造40个精品示范村、300个提档升级村,到2027年累计建成100个精品示范村、1000个提档升级村,推动乡村振兴从环境改善迈向产业振兴。在县域经济层面,“经济大县帮扶小县”“相邻县份结对”等创新机制,正构建起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体系。
在新时代坐标上,这座承载千年晋商精神的城市正在绘就传统与现代交融、城乡协调共进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民生托底、生态筑基
筑牢幸福晋中“双重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晋中市以民生温度与生态底色为双轮驱动,在高质量发展中书写“人民至上”的答卷。2025年,全市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同步打响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低碳转型三大战役,让百姓的获得感与绿水青山同频共振。
在民生领域,教育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双高建设”加速推进,各县(区、市)建1所职业学校的布局,为技能人才培养夯实基础;医疗体系持续优化,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院争创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晋中院区力争年内开诊,县域医共体改革让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聚焦“急难愁盼”,晋中推出16项民生实事清单:新建改造10个社区养老中心和20个社区食堂,让老人“食”有所依;为高危人群免费筛查上消化道疾病,公共场所配置70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维修170处农村供水工程,让25万群众喝上“放心水”;偏远山村新建700个5G基站,打通信息惠民“最后一公里”……这些带着温度的承诺,正将宏观数据转化为百姓可知可感的微观幸福。
在筑牢民生底线的同时,生态治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另一支柱。晋中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控PM2.5浓度在36微克/立方米以下,确保汾河晋中段国考断面达Ⅲ类水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至57%;打好生态修复保卫战,完成“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治理水土流失52.9万亩,造林绿化32.4万亩,创建6个幸福河湖;打好低碳发展持久战,培育绿色车间、低碳工厂,推广新能源(醇氢)汽车,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2%,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设美丽晋中。
今日之晋中正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既见于碧水蓝天的生态答卷,更写在百万群众的笑脸之中。(记者 张谦)
责编:闫凤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