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时政要闻>>正文

 

用大众语言传递时代脉动——来自“重读赵树理”读书交流分享活动的声音
2025-04-28 10:47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杨 珏

“尽管赵树理的时代离我们很远了,但读他的作品没有任何违和感。为什么呢?”来自宁夏的作家马金莲经常思索这个问题,“我试着分析总结,可能原因在于作家深刻的生活感受和深厚的生活把控能力,也就是说,他把生活吃透了,从生活的泥水里摸爬滚打过,知道这泥水的深浅,才能做到构思和表达的深入浅出、炉火纯青。”

马金莲试着把这种精神迁移到自己的写作里,“我感觉自己像一棵给养饱满的草,脚跟扎在宁夏西海固的大地上,头顶是西海固最纯净的蓝天,我心底一片澄明,只有写下去的欲望,把今天的生活写下来,把西海固四十年的变迁写下来”。她的长篇新作《亲爱的人们》就借鉴了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创作手法。

4月23日,在中国作家协会和山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重读赵树理”读书交流分享活动上,与会作家、学者、读者们分享了阅读赵树理作品的感受,讨论赵树理创作精神对新时代文学发展和新大众文艺创作的经验启示。

创作不仅要源于群众,还要让群众看得懂、喜欢看、受教育

重读赵树理,是重读他的什么?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刘醒龙曾带着这个问题,到访赵树理笔下的三里湾。有了实地感受后,回头再读原作《三里湾》,刘醒龙发现赵树理在作品中竟没用一个形容词。琢磨了好一阵儿,他终于明白,“当写作者彻底与写作对象融为一体后,哪怕入木三分的形容词都会变成累赘。赵树理太熟悉他所处的时代了!”这也让刘醒龙深切感受到,“如果说创作要成为一艘大船,那么作家必须先成为一条江甚至是汪洋大海”。

“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赵树理生前立志要做一个“文摊文学家”。他曾经写道:“我想在一个村子里和群众共事能共到走不开的程度,就可以说是和群众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程度的融洽了。”赵树理的孙女、山西大学教授赵宇霞回忆说,祖父生前经常跟他们念叨,只有真正参加生产劳动,才能从情感上向劳动人民靠近,才能体会劳动的快乐。

新中国成立后,赵树理随工作单位进京,其间大部分时间仍然在晋东南农村生活,1965年又举家迁回山西。他时刻把自己当作农民中的一员,操心庄稼收成好坏,研究农业政策实施,帮助农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中国赵树理研究会会长杨占平分析说:“赵树理选择这种方式,一方面是为了体验生活,获取创作素材;另一方面是要同农民一道,寻找过好日子的途径,让农民能尽快从千百年的贫穷落后中摆脱出来。”

在赵树理看来,创作不仅要源于群众,还要让群众看得懂、喜欢看、受教育。山西省文联主席葛水平指出,赵树理的文学魅力首先藏在他的语言里。他笔下的大白话像极了农民田间地头的家常唠嗑。这些带着土腥气的方言一出口,读者眼前立刻浮现出庄稼汉蹲在墙根儿聊天的画面。他不用华丽的辞藻,却能用最简洁的句子刻画出活灵活现的人物。

由此,葛水平认为,当人们今天重读赵树理,或许能从中触摸到文学最本真的力量:它不必高高在上,而应俯身倾听土地的声音;它不必艰深晦涩,而应用大众的语言传递时代的脉动。真正的经典永远生长在人民的土壤里。

让读者代表金春平印象深刻的还有赵树理小说中的“地方风俗”。“那种集体性的乡村生活图景,包括劳作、生产、互助、共济、分享的生活细节,包括行善、侠义、奉献等道德细节,特别由此所形成的‘三晋乡村民风民性’的丰富面貌,譬如敦厚质实、性格刚倔等。这种人文风情,同样成为我对三晋乡村最为诗意的记忆。”金春平说。

让文学升腾出烟火气,生活也是美学的一种

当下,新大众文艺蓬勃发展,人民大众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热情参与文学艺术生产,并且正在深刻地塑造着新时代文艺的全新形态。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指出,赵树理对民族文化的创新性表达、为文学大众化所作出的努力,对今天的文学创作和传播仍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重读赵树理”,弘扬赵树理创作精神,是致敬,更是传承。

河北省作协名誉主席关仁山认为,学习赵树理,就要思考如何对艺术世界有独到发现、对人性有崭新认知。作家需要在直面自己内心的同时,以宽阔、深入的眼光容纳时代生活的复杂经验。

辽宁省作协原主席老藤经常想:今天,文学生态发生巨大变化,文学的根据地何在?守正创新要守什么样的“正”?他据此指出,“山药蛋派”的可贵之处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表现手法的创新,形成了带着泥土芬芳的表达,这在世界文学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当下,乡土文学在国内仍然拥有不可低估的读者群,更何况很多人把精神原乡和生活归宿重新向乡村迁移。”老藤认为,乡土文学的通俗性让它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在海量草根作者的短视频中,总是能发现乡土文学的影子,这说明赵树理的文学观对大众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由此也给人们启示——守住了乡土文学的根据地,就守住了大众写作的基本盘。

“‘劳动者’是我们进入赵树理的一个新视角,也是我们探讨赵树理与新大众文艺关系的重要通道。”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副会长傅书华说,赵树理从内心深处把作家看成普通劳动者,这对于今天的专业作家与素人写作者都具有启示意义。赵树理对大众文艺的痴迷与执着立足劳动者本身。今天的新大众文艺,应该借鉴学习赵树理的经验,用先进的文明形态、价值形态引导大众文艺生产。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学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特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认为,最重要的有三个要素:主体性文化立场、人民性价值理念、民族化艺术风格。赵树理在这三个方面都有自己的追求,而且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

“外卖诗人”王计兵常常思考,在这样一个新媒介时代,文学似乎被不断边缘化。写作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他从赵树理等作家的作品中得到启示——让文学升腾出烟火气,生活也是美学的一种。“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抛弃文学,文学必然不会抛弃我们。”他说。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8日 09版)


责编:闫凤婷

 

 

 

政务动态

行业信息

媒体聚焦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935054599
 业务联系:18635015866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