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乡村风采>>正文

 

孙秀珍:“好日子,是小猪‘拱’来的!”
2019-04-28 11:50   宁武新闻网

编者按:宁武县聚焦深度贫困持续发力,细化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化目标引领,注重分类指导,拿出更多硬招实招,确保工作不留死角,进一步把好“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加快补齐精神短板,改进帮扶方式,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涌现出一批自主创业、自主脱贫的先进典型。现开设专栏,旨在通过脱贫典型榜样的力量,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主动脱贫的意识,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高质量脱贫。

 

好日子,是小猪“拱”来的

——记宁武县化北屯乡大场村脱贫标兵孙秀珍

“咻咻咻……”当玉米从孙秀珍手中的簸箕里缓缓洒下,一时间猪圈享受美食发出的愉悦呼唤声此起彼伏。每天一大早,孙秀珍就这样开始了一天的养猪工作:拌猪料、喂猪食、铲猪屎、清理猪圈……忙碌充实、井井有条,已经成为了近几年孙秀珍每天的生活常态。这样的日子既单调又辛苦,可她从不觉得累,看着小猪一天一天长大,是她内心最快乐的事情。哼哼唧唧的猪叫声在她耳朵里,就像一首首动听的音乐。

孙秀珍是宁武县化北屯乡大场村人,于1996年嫁给同村的郭建荣为妻,育有两个儿子。丈夫务农养家,她勤俭持家,夫妻俩共同奋斗,小日子还能过得去。然而就在2010年,丈夫郭建荣连续好几天感觉自己身体发软、无力,肚子疼,本以为是阑尾炎过几天就能好,直到后来不能行动、不能起床,才在村里凑了千数块钱在朔州市医院检查。一检查才知道是肝硬化,不幸的灾难就此降临在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这对于孙秀珍一家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雪上加霜。为了挽救丈夫的生命,孙秀珍四处举债,虽经尽力医治却也无力回天。最终,丈夫丢下了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撒手人寰,也给孙秀珍留下了五万元的巨债。面对丈夫的离世,加上债主时不时上门催要,当时的孙秀珍真是欲哭无泪,死的心都有。可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就算是为了孩子也要活下去,就这样,她一人撑起了一个家,又当爹又当妈,地里受苦,家里受忙。提起脱贫致富,心里似乎没盼头。

2014年,国家出台了精准扶贫政策,她首批列为了精准贫困户,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可两个儿子已经长大上学,生活开销越来越大,日子捉襟见肘。脱贫不能等、靠、要,要想摆脱贫困,必须要有埋头苦干的勇气和毅力。“贫穷的帽子戴上了,就要靠自己的努力摘掉,现在有了国家的各项政策,有了政府的全力帮扶,只有自己苦干实干,才能真正脱贫致富。”孙秀珍说。

村里的扶贫工作队在了解了她的情况后,给她介绍脱贫的门路,传导致富的信息,动员她要树立脱贫的信心。她在感到温暖的同时,决定通过养猪项目实现脱贫致富。有了养猪的念头,在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孙秀珍在自家大门外和邻居二哥不住的院子,建起了养猪大棚,于2014年底开始养猪创业。从贫困到致富,并不只有一步之遥。由于缺少养猪经验,疫病防控不到位,总有猪死亡,整体效益一直不好。但她毫不气馁,勤学技术、刻苦钻研,终于慢慢地掌握了猪的适应期、增肉期和催肥期的养殖技术。为给猪添饲料、打扫猪舍,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深夜还要再起来到猪棚转一圈,观察猪的生长情况、健康状况等,如发现异常就及时诊断治疗。通过边学习、边实践,她终于掌握了全套养猪技术。

“这些猪长得不错吧!”看着一头头正在享受美食的小猪,孙秀珍津津乐道介绍起来。她常年种植玉米等作为猪饲料,始终坚持生态喂养,保证出栏的肉猪膘肥体壮,品质优良。她的乡亲评价说,“她家喂下的猪,那个猪肉香味特别浓,就好像小时候过年吃的猪肉,特别红润、也好吃。”

孙秀珍不怕辛苦,不畏艰难,春天种地(为了冬季猪能有饲料),夏季挖菜,秋季收割庄稼,冬季杀大猪、买小猪,常年不歇,年复一年,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干劲,实现着一个贫困户不寻常的猪倌致富梦。几年下来,她不但还清了多年来压得她喘不过气的债务,还盖起了漂亮的5间正房,供两个孩子上了大学。在她的精神激励下,两个孩子也学会了勇敢面对学习生活和人生挑战。今年41岁的她,在帮扶单位和帮扶人的帮助下,信心更足了。现在她逢人便说“我养猪,扶贫工作队帮销售,心里更有了底,真的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关爱和支持。”

就这样,孙秀珍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勤劳创业,用自己瘦弱的身体、勤劳的双手撑起了这个家,真正靠自己脱了贫,走上了致富路。谈到成功脱贫的经验,她腼腆一笑:“勤劳能致富!好日子,是小猪‘拱’来的。”(刘强 吴光宇 梁国荣)

 

编辑: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835666262
 业务联系:13835083357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