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兆荪边塞诗文选注》导读
付彦云
《彭兆荪边塞诗文选注》2018年3月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出版发行,与读者见面。作为本书特约校对,我曾有幸而有缘,走近从边塞宁武走出的诗文大家彭兆荪,干脆提笔作文,不揣浅陋,评析几句,使更多读者了解此书。
由于清诗的传播远不如唐诗广泛,所以自20世纪以来,学术界总体上对彭兆荪的关注并不是很多,再加上后来的文学研究之中对彭兆荪虽有提及,也是寥寥,以至于现代的,特别是年轻的读者知道他的不多。而选注彭兆荪边塞诗文的过程,一如探访桃花源里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需热心人探幽指路;一如密宗里所言的伏藏师在挖掘伏藏,要将埋藏在时光中的经典呈现出来,拂去沙砾尘埃,使其大放光彩。
悠悠时空穿越,彭兆荪从历史中走来;厚厚一本《选注》,使人们从彭兆荪诗文中感知到的是他不世出的才气,带来的是惊喜后的几点覃思。
首先,《选注》通过选注者精心编注,有情而发,再现了彭兆荪笔下清代宁武府和边塞地区原始沧桑、豪放壮美的历史画卷,是歌咏历史上宁武和边塞风光的诗文宝藏,是研究清代中期宁武及相关地区、相关历史事件难得的宝贵资料。《选注》以多半篇幅重点校注了《楼烦集》中160首状写楼烦故地天高水阔、原始野性、寥廓清远的诗作,以及包括《五台山赋》《雁门关赋》《托逻台吊杨太尉赋》《天池记》《宁武定河村台骀庙碑》《明三关总兵周忠武公夫人刘氏庙碑》《檄城隍神驱猫鬼文》《祭风伯文》等8 篇文赋碑记。开篇厚重而优美的《选注》序言会让您在读后愉快地踏入时光倒流的诗文佳境,识人识诗识宁武。拙文文题所引诗句“试话三关好”就在《选注》210页《试话》中,下句“春芜接雉媒”注释为“雉媒:为猎人所驯养用以诱捕野雉的雉。”颈句“野香荞麦雨,灶暖豆秸灰”,注“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磨成粉可制面食。”“ 豆秸:豆类作物脱粒后的茎杆。”颔联“羊毳寒衣便,驼羹小宴开”,注“羊毳:细羊毛。”“驼羹:用驼峰或驼蹄做的羹。”尾句“只余猿鹤怨,鸦噪夕阳哀。”《选注》诗注细且实,尽显三关风土,这就是《选注》的第二特色。《楼烦集》后,又将彭兆荪《南鸿集》中37首诗作加以选注,这些诗作描写了1787年19岁的彭兆荪九月随父彭礼由宁武引疾归里时沿途的所见所闻,如“遥林似荠当关数,溪水无波抱石来。”(《阳方口》)“ 红羊蟠岭流沙去,翠鹗拖秋撼海来。”(《马邑道三首》其一)由于诗文字不妄下,传神动人,使人得以领略边地山川之形胜,其选注也尽量做到精当充盈,引人入诗,牢记传承国学使命,不忘普及古诗文知识初衷。简明中尽搜古意,深邃中辟径浅出,这是《选注》的又一个特点。文题“九天珠玉落风前”意在表达彭兆荪诗文字字珠玑,美不胜收,其引自《选注》67页《秋千行》诗中,全诗22行,44句,其中不乏锦言妙句。如“ 宅夹灰河水北亭,檐低桑叶城南道”,注“灰河,即恢河,恢河古名灰河、浑河,《汉书》称为治(chi)水。”“水北:指宁武县城恢河的北边即是宁武县城,而河的南边则是村落,有上河南村,下河南村。”春日秋千荡起,“东风掠面吹香尘,燕子帘栊纨扇人。”“百褶衣香霏院外,九天珠玉落风前。”《选注》中对诗中典故力求出处,对当地掌故介绍备至,这里就不再赘述。
细读彭兆荪诗文,你就会知道彭兆荪诗之灵犀,诗心之慧通。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楼烦人物,让彭兆荪感觉到非创作不可时,诗心一点灵犀通。“ 登高今胜地,筑堑古边州。盘漠雕时下,摩空雁亦愁。”“目断龙堆戍,魂招鹿塞秋。寒风悲壮士,终古自飕飀。”(《镇朔楼十二韵》诗句)“ 侧想箛笳喧,飒沓缨羽整。宵烽百年无,民气四时静。”(《聚乐堡》)“山原气暖香风袅,流莺间关报春晓。”(《城南杏花盛开》)“春人曲奏春光好,蕙转兰薰暖浮草。”(《秋千行》)这样的精美之句在书中俯拾皆是,《选注》也力求做到相得益彰,意通诗境,诗与注词意相承,相携相行,似一对手拉着手儿的青春男女,望情地徜徉在写楼烦状边关的美境中,喷珠溅玉,尽得其妙。这除却彭兆荪对楼烦故土情有独钟之外,也得益于他“ 少为闳览博物之学,覃精训诂”,研经而外,兼好探史,文字造诣极深,佛学也颇有会心。《选注》所收骈文,就足以证明彭兆荪名列清代骈文大家之名副其实。不论长篇如《五台山赋》的宏博奥衍、气势雄峻,《雁门关赋》的苍古遒劲、一气呵成,单以《周忠武公夫人刘氏庙碑》为例,其写刘氏在丈夫周忠武公战死之后,带领家仆誓死抗敌、阖门壮烈时云:“于是,夫人孤不怯兵,危不挠勇。健儿虽尽,尚有苍头。灶婢知兵、非无红线。驱蚕母斋娘以拒敌,合奚须臧获以当关。贼焰千屯,牙门一角。夫人身凭鸱尾,手挽乌号,戟围阖而突骑不前,星镝骤而欃枪四散。地鸣鼓角,舞楼上之梯冲;宫似修罗,下空中之刀雨。殷战血于铃阁,结蜃氛于虎衙。月羽弦开,肉飞仙倒。盖其继公而与贼伉也,如长离去而宛虹来,耀灵沦而望舒睇。一息犹在,百战何辞?捍卫候遮,双烟一气。夐哉尚已! 迨乎董泽之蒲莫继,绿林之刃交攻。乃退守危楼,积薪自爇,阖门不辱,婢仆偕亡。呜呼痛哉!”(《选注》412页、413页)。文章才情发越,铿锵抑扬,气骨沉雄,辞采壮丽,排比排闼而来,如闻战场惨烈之声。清诗人、学者王岂孙论彭文所谓“湘涵(彭兆荪字)不自知其文之为偶为奇,读者亦且忘乎其排偶之文”,用在这里颇为合适。《选注》骈文释义当简即简,当繁即繁。简时精要如金缀玉珠,繁时细致似沙场点兵,解疑释惑,不厌其烦。彭兆荪诗文就如方砖垒就的边塞长城般瑰丽雄邈,而《选注》却条分缕析,精抠细钻,将那砖缝间的糯米石灰浆的成分延宕开来,化作一片片古长城的立体飞碟,飞进王谢堂前、百姓院落,让人精神上为之一爽,读者从中仿佛看见彭兆荪那“ 融进血里的骨气,刻进生命的坚强”。
当然,从《选注》一窥,笔者管见,彭兆荪文有些作品大量运用典故,使得有些诗文满眼雕缋,修饰过度,甚或不但用典太密,而且太僻,导致诘屈聱牙,文气稍显不畅。但这并不会对他是“边塞宁武走出的清代诗文大家”这一地位构成实质性影响。《选注》亦对一些久违的老字、难字、生僻字尽量做了标音与解释。综观《选注》,正是:诗为骨架注为肤,血肉丰满方惬意。诗文选释入肌理,还望鸿儒续妙意。
走进彭兆荪诗文,走进《选注》篇目,渐读渐懂渐入佳境。他的诗,以诗注为媒,款款读来,豪情高迈有时似太白,苍凉沉郁直宗子美,绮丽艳美神通义山……这种种特质,汪洋华美,不是东施效颦,不是生硬杂糅。我们看到,它们完美地呈现在一个清代失意文人的身上。我深信,心性中的灵性具有穿透力。彭兆荪的诗文就像一块晶莹的灵石,吸纳、映射七色光芒,色相纷呈,令人有无限遐想追思。吾乡吾土晋西北高山巨石耸就的芦芽之峰,万顷林海汇聚的管涔林涛上,因之而文华四射,光映山川。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我不觉得彭兆荪是被埋没的,只是他的诗,应该被更多人知晓,而抛砖引玉的《选注》,就是为了彰显其才华与诗作而为。这是选注者呕心沥血的因由,也是我精读之后的心得。彭兆荪等先辈颂我楼烦故地的诗文,我辈当反复吟诵,细细品读,在传承与弘扬上下功夫,多出好书,奉献精品,为传承文化经典贡献绵薄之力。
编辑:闫凤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