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长廊>>正文

 

宁武清朝史话
2019-10-22 08:26   宁武新闻网

作者:宋文邦

二、魏元枢推行“士人政治”宁武府变成文明中心

乾隆三年(1738年)四月,时任刑部郎中的魏元枢升任宁武知府,同年八月,他到达宁武城。此时距离“改卫所为州县”的巨变,已经过去了十三个年头,经过各级官员的努力,这时的宁武城已经没有昔日的军镇风貌,转而呈现出一片百废俱兴、生机勃勃的府城景象。

魏元枢,字联辉,号臞庵,原籍江南邳州,其远祖魏来兴明代时曾以军功世袭千户,派驻塞外的小兴州。永乐二年迁到河北丰润魏家庄,便在此定居。作为第四任知府,魏元枢与之前的知府有所不同,雍正三年(1725年)宁武设府之初,由时任宁武中粮同知的张淮代行知府事务;第二年(1726年),首任知府郎翰携知府印信从京城到任;七年后(1733年)宋廷佐出任第二任知府;一年后(1734年),杨志取代宋廷佐任第三任知府,开始了其四年的知府生涯。前三任知府郎翰、宋廷佐、杨志都出身汉军,而魏元枢则是进士出身,而且他的知府任期长达九年,因此,魏元枢是宁武历史性变迁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上任之后,他决心通过营建万寿亭、建立鹤鸣书院、巡边劝农等具体实践,来推行他的“士人政治”。

修建万寿亭

魏元枢抵宁武城上任的第三天,就开始积极谋划兴建万寿亭,使这一象征皇权的“龙庭”建筑进入宁武城的空间布局之中,以此重新规制这一城市的帝国仪式中心。魏元枢将修建万寿亭作为其施政的第一件大事来进行,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作为帝国的官员,他非常在意自己曾任刑部郎中的京官职务,强调自己与皇帝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一修建万寿亭的事务,其实就是在宁武城内营造类似皇城宫网的建筑,以安放皇帝的龙牌形成这一城市的皇权象征,从而借助帝国的仪式体系对当地百姓形成一种威慑力;其二,作为儒家的士人,他上任之初正逢万寿节(即乾隆皇帝寿辰),但是宁武城的龙牌供奉于头百户的财神庙中,在他看来,这非常不符合朝廷礼制,他首先将之移至县学尊经阁,然后在城中觅地修建万寿亭,试图通过引入皇权象征重塑宁武城的礼仪体系,从而改变这一地区介于文野之间的混乱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风水堪舆,魏元枢最终选择了城北镇朔楼前的空地作为营建万寿亭的地点(今公园街北城墙前广场),他看来,在这一选址中,位于“城外来脉”的北端,“临势如华盖”且“四方群山朝拱拥护”,成为建筑选址的理想之地,而且,这一点的左右分别为文庙和武庙,“左右为辅”、“居中得正”,由此,这一建筑将风水图与帝国图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万寿亭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宁武城空间布局的新中心。在此基础上,以万寿亭为中心,城墙上的四座城门、城郊的四座祭坛环绕四周,既象征着皇权在这一城市的中心地位,也重新形成了宁武城的仪式中心:每年元旦,宁武知府率领全城官吏在万寿亭举行朝贺仪式,宣告新一年的开始;每逢皇帝的生日,宁武知府需在万寿亭举行“万寿节”恭贺仪式,总而言之,经由万寿亭的营建,魏元枢成功地在宁武城的核心地带营建了新的帝国礼仪中心,既确立了皇权的无上尊严,也重塑了帝国的礼仪体系。

万寿亭建造雄伟壮观,亭为五楹(间),深二丈五尺,建在一丈八尺的高台上,内有高座,设皇帝牌位,四周皆开廊庑,正前方为中门,中门前东西方各有官员朝集的小房三间,往南则为正门五间,门外四丈五尺处,设屏风壁一方,高一丈九尺,广三丈二尺,亭四周筑有围墙,墙下植松、杄、杨、柳树380余株,整个建筑居高临下,仪态庄严,有力地突出了“皇权至上”的帝国权威。(连载文章 未完待续)

 

编辑: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835666262
 业务联系:13835083357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