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长廊>>正文

 

【连载】《宁武清朝史话》第2章(6)
2019-10-23 09:23   宁武新闻网

作者:宋文邦

新建鹤鸣书院

自古以来,宁武就是一个征伐百战之地,文化匮乏,教育落后。有感于此,乾隆初年魏元枢一上任宁武知府,除建立府学、县学外,还捐资建立了鹤鸣书院。

宁武最早的书院为明代的宁文书院。明代正德九年(1514年),右都御史丛公奉命巡视晋北边务。为了加强宁武关的防守功能,下令在西关的西北山坡修筑了宁文堡。又在堡内设立书院,招收军队中有文化基础的人,在其中就读。因建在宁文堡内,就命名为宁文书院。宁文书院的建成,结束了宁武地区“数百年不教之民”的荒芜状态,开创了宁武教育事业的先河,进入清初,宁文堡也失去其军事作用而被毁弃,宁文书院也走向了没落。

 

 

清朝的“康乾盛世”,对书院的发展采取了积极扶持的政策,因而魏元枢到宁武担任知府后马上就倡议建立鹤鸣书院。该书院是乾隆皇帝登基后在山西新建57所书院的第一所书院。据清代宁武知县施作楫所著《鹤鸣书院记》记载,乾隆三年(1738年)秋,宁武知府魏元枢来宁任职,到任后他感到宁武民气淳朴,但文风不盛,于是便筹划设立书院。第二年四月,于城中府署西南风凰街选择吉地,划地4亩,魏元枢第一个捐出俸银为榜样,知县施作楫苦心操持,2个月后书院竣工,费银360多两,书院为四进院落,30多间房屋。因宁武古名风凰城,“鹤凤同侣”,所以取名“鹤鸣书院”,由魏元枢题写于书院门上,在其堂上又题写了“修道士居”的匾额。企望“凡我四属之士,慎勿以边隅固陋自安,登是堂,藏修游息于其舍,敬业乐群,尊师取友,将见道明德立,处则为经明行修之彦,出则为通方致远之材,克副我郡宪广厦求贤乐育苦心。”鹤鸣书院成立后,聘请饱学之士担任“山长”、教授,招收优秀学子进行专门培养,这样鹤鸣书院就成为宁武府人文荟萃之所,为宁武府属四县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风气的改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鹤鸣书院与整个清朝相始终,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8月,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下令各省所有书院改设学堂,宁武府的鹤鸣书院便于1906年也改设为宁武中学堂。

 

 

巡边劝农

除了弘扬文化之外,每年进行的巡边劝农活动也是魏元枢的重要职责,宁武改卫所为州县之后,全面废除军籍,宁武城及附近堡屯的军兵也转为民籍,原来依靠国家财政系统供给的戌守军士失去了边饷,只能和其家属一起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以求达到自给自足。作为农牧交错地带,宁武地区海拔较高,并不适宜农业生产,也缺少完整的水利灌溉体系,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当地的粮食产量无法维系当地居民一年的生活,许多宁武人只好改作工匠、商人,奔赴长城口外以谋取生计,受此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体系一直处于不发达的状态。在此情形下,为了贯彻朝廷“以农立国”的统治思想,魏元枢尤为重视当地农事活动,鼓励当地人积极投身农业生产,一方面他通过设立“农官”的方式鼓励民众(“择老农之勤劳俭朴,身无过举者,岁举一人,给以八品顶戴荣身,以示鼓励。”)另一方面,每年春种、夏收等农业生产的关键阶段,他都要到宁武府下属四县的乡村地区进行劝农活动,并写下了大量的劝农诗,记述他的见闻和感想。

 

 

魏元枢在宁武府任职时的部分诗歌,如《道经鸾桥》、《劝农西南乡遂修养老故事》、《二马营》、《劝农再过鸾桥诸村》等,都生动地记述了他在宁武的一些活动行迹,同时也为我们再现了250年前汾源大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风貌。如:《二马营》全诗如下:

西南七十里,瞥见大邑聚。烟火数百家,檐牙面场圃。

水绿绕塍畦,山翠势交互。犁稷满高田,问说春雨足。

牛羊嬉四野,鸡犬蔽深树。疑是桃花源,豁然开朗路。

凭车遥指点,闲云藏古戍。白鸟浴沙湾,惊飞入烟雾。

居人逆使君,杂沓不知数。停骖问疾苦,一一到童孺。

老弱纷稽首,扪心问举措。何以答苍生,拙吏守朴素。

 

 

这首诗说得是:早春时节的一天,知府魏元枢深入农村考察,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了背靠青山、面临汾河的二马营村。二马营是一个令人迷恋的地方,村子大,人口多,炊烟袅袅,房舍错落,水绿山翠,犁稷遍地,牛羊四野嬉戏,鸡犬深藏树丛,使人仿佛置身于桃花源地,全无昔时古战场的一点气息。老百姓虽安居乐业,但魏公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他停车询问老百姓的疾苦,连妇女儿童也要一一问遍。诗的结尾处,魏元枢最后深有感慨地说:“我拿什么来报答老百姓的恩情呢?只有保持勤政爱民,艰苦朴素的本色,兢兢业业为他们服务!”(连载文章 未完待续)

 

编辑: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835666262
 业务联系:13835083357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