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长廊>>正文

 

【连载】《宁武清朝史话》第4章(9)
2019-10-30 09:28   宁武新闻网

作者:宋文邦

李文焕来宁后做的第二件好事是重修城南的“吕祖阁”(纯阳阁)。李文焕上任之后,见宁武“紫塞蜿蜒,金汤巩固,为山右之肩臂”,但“自明季甲申罹兵焚残躏,城郭荒凉、庐舍凋蔽,楼观寺宇亦化为禾黍、荆棘、丘墟、垅亩矣”,不禁感慨万千!即“以生聚教养为务”,越明年“政事渐理,百废俱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季的一天,文焕与僚属、耆老登南山之巅,见“孤峰峭立,巉岩危耸,石磴迂回而盘曲,河流潺湲而环抱”,慨然叹曰:“真异境也!”同行的耆老告他说:此处曾建有吕组阁,原是前明万历末年观察使龙公所创立,为城区附近乡民的“旱祷之地”,后因年久失修而荒废了,如今虽瓦砾不存但基址犹在,还有残简断碑隐没于荒草之中。李公听罢长叹一声说“前人创立斯阁,盖得地气之先,想不到如今破败到这个样子!”遂与同行的宁武协镇(驻军首长)周将军商量复建之事,李自掏腰包,捐资一百缗(一千文铜钱为一缗),其同僚、下属及关城内士绅、商号大力襄助,然后聘请能工巧匠,动工复建,李亲自往来视察,一年之后竣工——“祠庙奕然,殿阁岿然,合围环柳蓊蓊葱葱”。然后又延聘寺僧,购置庙地,从此,四时八节,香火旺盛。

 

 

吕祖阁位于城南二里许上、下河南村交汇处的巉岩孤峰上,整体建筑座南向北,阁前有巨石坝堰,上筑平台一方,建吕祖阁三间,内供吕洞宾塑像。后侧靠山体建有四合院一处,山门宏大雄伟,院内南房五间为佛殿,东房三间为僧房,西房三间为客堂,因其位于城南,与鼓楼、护城墩在一条中轴线上,宁武人便把它称作“凤尾”。

此阁建成后,历清朝、民国,至解放初期亦香火旺盛。入夏则为文人学子登临游乐之地,民国时有定期庙会,酬神唱戏,热闹非凡。建国初尚有僧人二名主持庙事。1959年北同蒲铁路改线大修时将其拆毁,吕祖塑像迁至城西万佛洞,供奉至今。

李文焕后来病死在宁武中粮行同知任上(年约六十岁左右),因“官囊萧然”无力归葬祖茔,部属只好就近将其葬在下河南村外吕祖阁侧的寺儿梁上,让他永远陪伴他所修复的吕祖阁,死后十余年,乡民仍追思遗爱,按时致祭。如今300多年过去,李墓早已夷为平地,他的尸骨也与宁武的大地融为一体了。

 

 

据史料记载,清代七品官(知县)的年薪为白银45两,李文焕为正五品同知,年俸当在100两左右。此外当时朝廷规定,征收国税公粮时可以多收一部分捐耗(因铜钱再铸有火耗,粮食转运有抛洒),这部分钱粮称作“耗羡”,大部入了地方官的私人腰包。此外打官司收黑钱,为人办事吃贿赂,来钱处还有很多,故民谚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李文焕身为太原府同知(知府之副)兼宁武中粮厅同知(犹今日太原市副市长兼宁武县长)还掌管宁武驻军的后勤供应大权,在宁主事数年竟没“打闹”下个棺材钱和路费,你说这人不是清官是什么!

李文焕死后,省府将其事迹上报朝廷,朝廷谥尊号为“奉政大夫”,并通令嘉奖。乾隆十五年,宁武知府周景柱修《宁武府志》,将其事迹记入“名宦”篇,并将《民山碑》全文收录,作为特殊的礼遇。光绪二十四年,宁武知府吴鸿恩建成“宁武府忠义孝弟祠”(供本府内历朝忠臣、义士、孝子牌位),将李文焕牌位供在其中,以供祭拜,使后任官员“见贤思齐”,并将李的事迹编入《宁武府忠义孝弟祠观法录》一书中,称其“平生忠直,勇于任事,风力不凡,能抗强御”,“为官清介不苟取”,还特意记了这样一段话:李为官清廉,生活节俭,有人说他太清苦,李正色曰:“我不是故意做作,假装清高,我这样公忠体国,是为使为官贪墨者自知愧对国家、百姓耳!”(连载文章 未完待续)

 

编辑: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835666262
 业务联系:13835083357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