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高寒山区上凤城大地的五月,正是百花盛开,满园春色的季节。在花的世界里,在绿的海洋中,宁武作家协会,迎来了她一周年的庆典。刚刚成立一周年的宁武作协,如同摇篮里成长的婴儿,虽然幼小,但呈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作协的一员,好像在外漂泊的游子,回到了故乡,孤独的心灵终于找到了休憩的港湾。这半年多来收获颇多,回想起这一路走来不禁感慨万千。
我与宁武作协的结缘,冥冥之中,命中注定一般。虽然我是宁武人,也曾热爱写作,但对2022年5月25日成立的宁武县作家协会,却毫不知情。由于种种原因,弃笔从耕三十余年,不觉已进入知天命之年。曾经的我一度以为,自己今生不会再拿起笔来写文章了。一年多以前,网名“关山”的宁武媒体工作者是我高中的同学,曾在同学群里邀请关注“宁武你好”,里面有宁武的新闻信息,也就关注了。大约是去年的九到十月份期间,在“订阅号消息”上发现了初中同学游新生,高秀春发表的文章,于是又关注了“宁武作家”公众号。老同学的文章读来倍感亲切,读着读着,心底萌升了一个幼稚的念头,正如小品《不差钱》中小沈阳的台词:“要是这样,我也能上。”当时正值家父去世一周年之际,思念之情,与曰俱增。于是便将父亲去世后写的祭文,结合早年间写下的比喻父辈们艰辛拼博,无私奉献的文章《老黄牛》,创作了一篇新散文《耕牛一样的父亲》。将文章转发给游新生请教指点,修改后,又转发给高秀春,让在宁武作协推荐。没过几天好消息来了,高秀春告诉我,文章可以在公众号平台发表,并邀请我加入宁武作协。激动之余,也有些许担心,担心自己以后没有好的素材可写,担心自己的作品不够好,丢人现眼。忐忑不安的时候,平易随和、阳光大气的作协主席杜鹃老师把我拉进了作协微信群,要我投递个人简历,并给以鼓励;办事认真、工作负责的作协秘书长刘二龙老师也加我私信,并告诉我,我们三十年前就相知相识,真诚欢迎我加入宁武作协。我如愿以偿加入了宁武作协。在公众号看到那篇《耕牛一样的父亲》的那一刻,虽单衣薄衫却感觉不到冬天的寒冷;直视空中的太阳也不觉得刺眼,似梦似醒,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八两烧酒后的沉睡,才让急剧跳动的心脏慢慢回归到平常状态。
加入宁武作协,犹如人生一段新的旅程。这里有不一样的风景,有不一样的感受。
爱好写作的我,从小就有加入校园,或者是企业的文学社团的愿望,加入一个县级的作家协会,更是我憧憬的梦想。那是多么得高深莫测,那是多么得高不可攀,那是多么得遥远不及。而今,有幸加入宁武作协,梦幻般的天堂,竟然是我熟悉的家。这里有前面提到的老同学游新生,高秀春,还有武先云;有三十多年前就有一面之缘的刘二龙、任永义老师;有我的长辈刘艳召老师;有早闻其名而未见其人的孙双喜、陈春生老师;还有打过交道而不识的李春燕主任。在宁武作协,能感受到家人一般的温暖,在自己创作过程中,刘二龙老师,素未谋面的杜鹃主席,编审刘强、杨慧、张云霞等老师们的诚心指导,热情鼓励,激发着我创作的热情。在众位老师们的鼓励帮助下,我又创作了现代诗《古今芦芽》、《众里寻他千百度》、《自嘲》、《岁末祈愿》,散文《玉米饼的回忆》、《我是农民》、《一个村支书的平凡故事》,特别是小说《芥菜沟的大年夜》,受到付彦云老师们详细的点评和鼓励。今年春节作协线上联欢时,又有幸将自己不成书法的字也展现在大雅之堂。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不断提升自我,放飞自我。自己空虚无聊的农村生活,渐渐就有了乐趣和色彩。
加入宁武作协,我如同久困笼中的小鸟,回归自然,神情愉悦,心情舒畅。作协微信群的聊天,打破了自己井底之蛙的狭隘闭塞,消除了夜郎自大的孤芳自赏。我也深刻体会到宁武作协大伽云集,群英荟萃。杜鹃主席的《烟火》誉满三晋,一句句读来,社会自然,人生百态,栩栩如生呈现眼前;一页页翻阅,好似欣赏一幅幅壮阔的画卷,富含人生哲理,耐人寻味;付彦云老师的作品,不论什么体裁,无一不显示着通透旷达,大气磅礴的气势,文学功底,让很多人望尘莫及;任永义老师的古诗词犹如李杜在世;游新生老同学在幽深暗黑的巷道内,散发着一道道耀眼的文学光华;李春燕、张云霞等老师们的文章,情感细腻,文笔委婉,爱心倾注,匠者仁心体现得淋漓尽致;刘艳召等老师们热恋故土,思念亲人的真情实感,如歌如泣,流露在字里行间……作协成员的文章,每每读来,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一行行文字,一篇篇文章,如同夜空中的礼花,星光闪耀,震撼人心。不仅如此,宁武作协还是自己修身养性,学习做人做事的大熔炉,刘强、刘二龙等编审老师们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吴瑞、周效文、亢保贵等老师们老当益壮,积极创作的激情,会员们交流,切搓,商讨时齐心协力的团结氛围。这些老师们,亦师亦友,都是我人生道路上学习的楷模,这个平台也让每个人有了不同程度的成长。
有趣的是自加入作协以来,每天一起床,或每晚临睡前,都要打开手机,到作协会员群浏览一番,或汲取文学营养,或洗涤心灵。一天不看,好像丢了东西一样,有一种无以言表的失落感。
加入宁武作协,在公众号发表了文章以后,我感觉到,发生在身边有关的许多小故事,看似好笑,实则发人深省。我除了在村委做些事外,还是东寨镇政府聘用的护林员,巡山的时候,顺带收拾一些枯死的树木,带回家当柴禾用。一次在村口碰到一村民,好像是开玩笑地说:“作家还偷集体的树。”这八杆子打不着的事,怎么能联系到一起呢?百思不得其解。有的村民,甚至是邻村相识的村“两委”成员见了面,也是问:“文章发表了挣钱不?”我不知怎样回答,说不挣,接下来便是“不挣写它做甚”的嘲讽;说挣,就会有“挣钱啦,掏根好烟哇”的要求,真叫人哭笑不得。而我本着个人的兴趣爱好,我行我素,有灵感便写,根本不管别人说长道短。其间,也有阳光的一面。作品发表转发以后,过去的老同学,老朋友,纷纷在群里点赞鼓励;认识的镇干部碰上也多是鼓励支持;村里也有人说我的书没白念。因为自己不会操作电脑,手写稿改电子版时,请村里的村医或网格员帮忙时,有时请教写作技巧,有时对文章的用词提出看法。
对以上种种态度,疑惑不解。一次与本村忘年交的老者喝酒时,谈及此事,他笑着和我解释说:“咱们农村的大部分人,虽然纯朴厚道,热情大方,但骨子里有一股永不可改的劣根,那就是见不得邻里熟人比自己强的嫉妒心,怕你富,笑你穷的虚荣心。”一言惊醒梦中人,静坐细思,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的亲身体验,的确如此。那一刻我才深深体会到,当年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国人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病态,弃医从文的决定是多么得伟大,是拯救亿万万同胞精神觉醒的壮举。自己私下也有了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虽不能弃耕从文,但凡以后有所创作,更多涉及农村的生活题材,用简朴的语音,浅显的道理,尽最大努力改变农村这种不良的心态,引导人们向着团结互助,宽容互助的思想境界转移,共同走上文明,和谐,富裕的新农村的生活道路。
最后,祝愿我们宁武作协,在今后的日子里,高举“文化强县”的旗帜,在宣传部、文联等部门的指导下,在杜鹃主席等领导们的带领下,携手美协、书协的全体同仁,齐心合力,奋力拼博,更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