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长廊>>正文

 

散文丨感恩师德/付彦云
2023-07-24 18:43   宁武新闻网

84岁的周效文老师,是宁武作协年龄最大的会员。今年,我受邀参加了老先生的两次师生聚会。当然,他的诗作是媒,才使我与先生结缘,与他的一群学生结识。而正是这两次看似寻常却非常感人的聚会,在不经意间,触及了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那久违的美好。

记得第一次聚会是6月10日的傍晚时分。西边天空的夕阳,刺破厚厚的云层,缝隙里挤出的道道霞光分外艳红。当我和县作协主席杜鹃老师走进城西一处院落时,一幅写有“贺周效文老师诗集印成同学会”的条幅已映入眼帘。周老师走上前热情地与我俩握手。一摞摞新书整齐的码放在条桌上,封面上印有《诗海扬帆》四字。周老师颤微微地拿起几本装帧精美的书来,同时,招呼过不远处站着的两位女士。介绍说,“这俩人都是我的学生,一个叫张丽华,一个也叫张丽华。”我们愣了一下,周老师解释道,个子大点的是班长。身旁稍微矮一点儿的女士说,“她是大张丽华。”我们一边点头一边笑了。在其乐融融的交谈中,我们得知,院内的20多位中年人,都是三十多年前周老师悉心教导过的学生,而那个班是宁武一中八二班。三十多年前,周老师不仅以教书育人的无私奉献得到了同学们的尊敬,更是以言传身教的高尚的师德在每个孩子们的心田里播撒下了一粒粒真善美的种子。班长张丽华至今清楚的记得,老师那双大手为他们的新书包书皮,还笨拙地给学生缝补玩耍时扯破的衣洞的样子,老师充满深情的朗诵他们写下的一篇篇稚嫩的习作,从一行行青涩的文字里,他能清晰地看到一颗颗青春的苗儿正在拨节成长,在这成长的过程中,老师时不时叮嘱他们要互帮互学,建立纯洁朴素的同学之情;要树立远大理想,人人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同学们眼中的周老师永远是一副模样:和蔼可亲而循循善诱;永远是那样课上课下,关怀备至,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日日夜夜操心操劳。长大了,毕业了,八二班的同学们继续深造后相继走入了社会这所大学,但是他们没有忘记老师的培育之恩,没有忘记老师的谆谆教诲,没有忘记老师那双每每指间粉灰扑簌,常常食指、中指墨水殷红的大手。世上有一种伟力,历久弥坚,时久弥新,这种伟力就是师德的伟大。师德之伟,使周老师的学生们三十多年如一日每年相聚,相聚时,师生欢叙;欢叙间,年华逝水;似水流年中,学生走向了中年,而老师也慢慢地步入了老年。学生的孩子们长大成人了,他们长高长大的经年累月中,总是能体会到父母身上有一种非凡而深沉的爱,时时刻刻熏陶着他们,陪伴着他们风雨兼程,放飞理想。当考入大学,挥别家乡的那一刻,他们的父母都会给孩子们讲述这段师恩难忘的动人故事,而这个故事,时至今日,还在以更加新潮给力的方式,以更为打动人心的内涵闪烁着真诚至善,尊师至老的人性至美的光芒。2019年初春的一天,班长张丽华打开班级师生微信群,赫然入目的是周老师写的几首旧体诗。捧读师作,不觉泪盈眼眶;内心深处,顿现尊师之容。一个已近80岁高龄的老教师,以诗明志,壮心不已;以诗与时,胸怀天下;以诗升华,精神世界;以诗施教,启迪后来。丽华感动之余立即网传,同学们争相传阅老师诗中锦句箴言,不亦乐乎!而让丽华没有想到的是,从那日起,周老师几乎每天一诗或一天数首,准时发群。几年下来,八一班的同学们一日不看老师诗作,心里便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如若生活或工作上遇到了一些不顺意或坎坷不平时,总会晒出老师诗作,大声朗诵几遍,方觉上下通气不咳嗽,一天到晚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感觉生活真美好!他们感悟到了,老师晚年又以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鼓励鞭策他们在漫漫人生路上前进,前进,进,永不后退,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班长张丽华也是令人感佩的有心人。从2019年开始,她与热心此事的同学们一道自费将周老师发在群里的诗逐篇搜集、整理,每年编印一本。在八二班同学们的眼中,她还是她们心目中的那个“好班长”。在班长大张丽华的带领下,小张丽华与大家一如既往,齐心协力,发扬团队精神,增同学之情,慰恩师之心。于是,在煦风和吹的盛夏六月,他们回到家乡,与老师欢聚一堂,奉上四集诗辑,并订下了十年之约。十年十本结集出齐之时,还要给周老师出一本精选精装集。那日的诗集印成同学会上,从始至终,我们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们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临别时,周老师对同学们说了一句话,“你们放心,只要大家爱看,我会按时交作业的。”其时,天正微雨,润物无声。围在周老师身边的同学们的眼睛都湿润了。他们有的牵手,有的扶肘,有的赶紧给老师张起了伞。

7月16日下午,溽热难挡。周老师又将他的这四本诗集向县图书馆进行了捐赠。听到这一消息的学生们,冒着三十多摄氏度的高温,从太原、忻州等地纷纷赶回,见证老师赠诗集、献爱心的欢乐一刻。周老师介绍写诗初衷时的拳拳之爱,周老师环视前来志贺的学子们饱含殷殷深情的目光,周老师活到老,学到老,老有所为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人。当大家一起与周老师合影时,紧挨老师的班长张丽华紧执师手,小声地安顿老师,“周老师,一天写一首太辛苦了,您可不要累坏了身子,明年我们还准备带您出外旅游呢。”其情挚挚,其意纯纯,让人油然想起了《论语·为政》中的一段话,“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子夏问孝。子曰:色养。”即人子和颜悦色奉养父母或承顺父母颜色为“色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今日一睹如此感人的敬师场景,闻听如此温馨的尊师之语,怎不叫人五内舒坦,万千感慨:时下,在有些人一哄而上捧星追月,甚或捧名逐利甚嚣尘上之时,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捧师”“捧德”之大爱大孝大忠大义之美德,尤为难能可贵,实在应该大力发扬光大。如此想着,咔嚓声中,一张足以留传后世的展露师生挚情的传真之照已拍摄成功。但周老师的学生们仍紧紧团结在老师身边,久久不愿离开。我忽然明白,其实,周老师对每一次的师生相聚的珍视之情,已远远超出诗辑印行带给他的喜乐。他一定想,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精神灯塔不能因为自己的日渐暮年而渐显暗淡,要让这灯塔之光代代传承下去。

这时,在我的耳畔想起了同学们齐声合唱《早安隆回》的使人心弦颤动不已的歌声:“让我再深情地望着您/您曾伴我们迎接灿烂的曙光/迎接崭新的黎明/是您给我们无穷的力量/勇敢的向前行/我们要对您说声谢谢”……

班长张丽华告诉我,每次师生聚会即将结束时,大家都要一起高唱这首歌,送给老师,感恩师德;直叩心灵,励志前行。

这歌声,穿过了燥热骛远的天空,让围观的喧嚣的人群顿时宁静下来,几只小鸟乘着歌声飞向蓝天;这歌声听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倾如慕,如痴如醉,在三关重镇宁武古关的上空久久回荡,经久不息。

作者简介

付彦云,宁武县融媒体供职,业余时间任宁武作协公众号编委会主任。曾在省、地、市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文,2020年由三晋出版社出版由其担纲总撰稿的红色读本《红色记忆里的宁武人》。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835666262
 业务联系:13835083357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