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长廊>>正文

 

宁武府城岁月
2023-11-06 11:29   来源: 忻州在线

据《山西通志》载,清代山西省的行政区划为九府、十六州、九十县。清雍正三年(1725年),始设宁武府,辖宁武、神池、五寨、偏关。

宁武鼓楼(西门)。王文君摄

宁武县古城墙。吴建军摄

宁武,明成化二年(1466年)设关,弘治十一年置守御千户所。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城墙包砖,并筑东西关城。东西为街,南北为巷,共41条街巷。那雄伟高大的城墙,把城池包裹得严严实实。《宁武府志》记载,周长七里一百二十步,高三丈六尺。东门曰“仁胜”,西门曰“仁和”,南门曰“迎熏”,北门曰“镇朔”,上建飞楼。1606年,宁武道郭光复又筑东西关城,西关门曰“永宁”,其南出者曰“阜财”:东关门曰“久安”,其南出者曰“解愠”。万历二年(1574年)筑护城墩于城北山上,基高二丈,基上为台,台上有楼三重,登之可眺百里。乾隆六年(1741年),东关门楼圮,知府魏元枢重修,曰“望华”,并修南北二角楼。城南接凤凰山,宁武人又呼之为“凤城”。1937年,日军侵占宁武县城,这些城楼遭到严重毁坏。

府城建筑布局合理

府城虽然不大,但布局颇为合理。街道以“百户”为名。这特殊的名称,源自明朝在此曾设守御千户所,其首领称“千户把总”。街道即以首领依次命名为头百户、二百户……直至九百户。上世纪50年代初,方改现名。

宁武鼓楼(东门)。宫清华摄

地处府城中心的鼓楼,是府城的最高建筑。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建成,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鼓楼通高20米,砖石结构台基,上有三层建筑。鼓楼的奇特之处是底层砖碹洞是十字洞,东西南北四面皆通。东西两个洞使七百户街保持直通,成为宁武府城最长最宽的街。南北两洞延伸,将头百户、三百户、五百户、九百户几条街连成一片,既便于排水,又方便出行。西门刻“凤仪”,东门刻“含阳”,下题“光绪辛卯圜郡重建”。砖洞以上是三层木结构建筑,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四周围廊,檐柱间设雀替。三重檐歇山顶,一重檐下东西设隔扇门,其余为墙体。二、三重檐下东西面悬匾,东为“楼烦重镇”“毓秀钟灵”,西为“奎光普照”“层霄耸翠”。鼓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六百户街的父子进士坊,给府城增加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清《山西宁武守御所志》记载,“父子进士坊,在六百户街,万历乙丑,癸未科进士,父潘文、子潘云翼建”。潘文历任河南布政司,潘云翼历任湖广道御史。遗憾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初,县城安装自来水施工时被拆毁。

府城的寺庙很多,社稷坛、先农坛、风云雷雨坛;火神庙、财神庙、周总兵庙;廷庆寺、万福寺、清泉寺;吕祖阁、观音阁、真武阁;忠烈祠、周公祠、节孝祠,能数起来的就有三十多处。

周总兵庙是为三关总兵周遇吉修建的。周遇吉与李自成的宁武关一战,使宁武关走进史书,名扬天下。周遇吉虽然败了,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人间。戏剧《宁武关》至今活跃在北路梆子的舞台上。而今,周总兵庙和周公祠虽然已毁,但栖凤公园中的周遇吉雕像时有游人凭吊。

延庆寺。吴建军摄

延庆寺是府城内最大的寺庙。这里的龙华会,是明王朝“钦命”,清朝皇帝“赐传”的庙会。龙华会每隔十二年举办一次,会期通常为一个月,正日为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龙华会一直延续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延庆寺藏有很多珍贵的资料,比如明代《万历藏》。此藏为《永历南藏》的复刻本,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入延庆寺,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府城大院人才辈出

府城的大院、名院很多。三座“旗杆院”最引人注目。

头百户街的“旗杆院”是一座三进院落,如今院子里仍多为王姓后人居住。北京饭店的原经理齐永胜幼年时就是在此度过的。他少时参加八路军,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负伤后转业至山东,后又调到北京工作,1955年任北京饭店副经理、经理。曾参与过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京西宾馆的筹建。他在北京饭店工作40年,负责接待国际友人和外国元首,为党和国家争得了荣誉。

西门街的“旗杆院”,老人们至今仍称杨家院。那是江西南昌守备杨光祖先祖的院落。杨光祖在征讨“三藩之乱”时战死。其长子杨鲲因难荫而立,从康熙年间江南江宁城石营守备起,历任广西、甘肃、山西、直隶务关营参将。雍正五年(1727年)成了直隶一省绿营最高的军事长官,全武职从一品,驻密云县古北口关城。雍正七年(1729年)成为直隶第六任直隶总督,统领直隶全省文武官员,且为全国九大总督之首,主持修建了至今保存完好的直隶总督署。杨光祖次子杨鹏任襄阳总兵。

云路街“旗杆院”,是留法学生刘敬业祖上的院落。刘敬业,1890年出生,童年在鹤鸣书院读书,后考入太原铁路中学。1918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先在里昂中法大学学习,后在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学习。六年后学成回国,在太原飞机场兼职法语翻译。1928年,在太原市汾河西岸的窊流村,建起山西第一座烧洋灰的炉窖。后筹建西北洋灰厂,成功生产出山西自己的水泥,成为三晋水泥工业的创始人。“七七事变”爆发后,工厂被迫解散。刘敬业坚决不为日军办事,离开了山西,49岁时于陕西病逝。

多年的风吹日晒,旗杆倒了,但故事永远留给后人。

头百户街还有一座显赫的九进院。

九进院,实际是九个院子,依次相通,从头百户街的正大门进入,直通小教场街。清末民初,是九进院赵家最鼎盛的时期。他们从军报国,走进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走进了黄埔军校。他们走出国门,走进了英国皇家理工大学、走进了南威尔斯大学。清末民初,山西两次共选送34名官费留英学生,宁武府城竟有4人,其中九进院赵家就有2人。赵廷雅(1890年——1968年),字宜斋,清末举人。1907年考取官费留英学生,英国皇家理工大学工科硕士,1914年任山西大学工科教授。赵铮(1880年——1960年),字铁卿,清末举人,是1912年山西官费选送的第二批留英学生,在英国南威尔斯大学专攻冶金专业,获硕士学位。1917年出任阳泉保晋公司铁厂厂长兼总技师,成为三晋第一炼铁人。解放后把太原的房产捐献给国家,被选为山西省政协委员。

赵家女子也绝非寻常。赵廷雅的女儿赵梅生堪称典范。

赵梅生,后改名赵黛莉,1920年生。她12岁开始读巴金先生的作品。1936年在太原女子师范读书期间,曾多次给巴金先生写信,与巴金先生谈生活、谈社会。1936年到1937年初,巴金先生先后给黛莉回过七封信。这些信件,成为研究巴金先生的宝贵资料。

著名作家赵瑜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调查,写出了轰动全国的报告文学《寻找巴金的黛莉》。

九进院斜对面,南城墙下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郭家院。有碑文记载,这是唐代汾阳王郭子仪第43世孙郭丰帮于清乾隆三十八年至咸丰四年(1773年——1854年)建造的。院子坐北朝南,木雕花窗,上下两院。中间垂花门古色古香,悬挂着“孝恩不匮”“学吃亏”等牌匾。

九进院往东不远是王家巷(原财神庙附近),清末出了一位举人王宪(1884年——1953年)。1906年山西官派留英,获英国帝国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成为宁武历史上第一位博士。在那里他结识了英国姑娘爱伦·派克,并订立终身。1913年王宪学成回国,爱伦也来到山西。王宪初任保晋煤矿总工程师,后任山西大学工学院院长。他与同学一起组建了“国际网球会”,女儿王春菁、王春葳,六七岁开始跟着大人们学打球,在1933年旧中国第五届全运会、1935年的旧中国第六届全运会上获女子网球单打、双打冠军,为山西代表团赢得了荣誉。那些年,她们还多次代表山西参加比赛,取得了不俗战绩。

在宁武府城,名声更大的是南桂馨(1884年——1967年),字佩兰,清末秀才,1902年于山西大学堂西斋学习,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赴日留学。1911年参加太原起义,曾专赴南京,请孙中山先生支持山西革命。民国以来,曾任河东筹饷局局长、都督府参谋长、粮服局长、山西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所长、山西省防疫局长,北方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主任等职。抗日战争时期,避居天津拒不出任伪职。新中国成立后,将多处房产捐献给政府。曾任山西省政协委员。

由东关入城后,六百户街北面第一个院就是他的老院。清末民初,这座院子的两代人中有七个留学生(日本两个,法国一个,美国四个)。

府城书院教化人生

历史上,这里曾有两座书院。明代的“宁文书院”是明正德十年(1515年),时任兵备修筑宁文堡时修建的,以教军余之俊秀者,后改建于北城之阳、火神庙东。清代的“鹤鸣书院”是乾隆皇帝登基后,山西新建57所书院中最早的一所。乾隆三年(1738年)秋,知府魏元枢便筹划设立书院。第二年四月,于府署西南凤凰街选择吉地,划地4亩,魏元枢第一个捐出俸银,知县施作楫苦心操持,两个月后书院竣工,费银360多两。书院为四进院落,30多间房屋,取名“鹤鸣书院”。

宁武古城文庙。王文君摄

明朝年间,宁武关的才女养艳姬被选为崇祯皇帝的妃子。李自成攻取北京后,养艳姬与另一宫女逃出皇宫,落脚到青岛崂山百福庵。在那里,她们二人精心研究道乐,改编民歌,充实完善道乐曲牌。周遇吉、养艳姬,让青岛人记下了宁武关。1932年,青岛市内还修下一条“宁武关路”。

府城还有一座贡院,那是专门考试的地方。九进院赵氏家谱记载,赵鋆曾任宁武府贡院总长。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8月,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下令各省所有书院改设学堂。1906年“鹤鸣书院”改为宁武中学堂。1913年新建山西省立第五中学校,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山西省林牧学校。1954年改为宁武中学校。

书院、学堂、学校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府城学子满怀求知欲望和报国热情,下东洋、行西欧,开阔视野,学习文化、学习科学技术。四百户街大店院的刘效文、刘肇文堂弟兄,1904年到日本留学,是府城最早的留学生。回国后,刘效文曾任繁峙县知事,刘肇文曾任灵石县县长。南门街李臻1905年留日就读于东京宏文学院,回国后加入同盟会。冀学蓬1906年赴日留学,民国初任山西省立一中校长、襄陵县知事。

省立五中是当年晋北十七个县优秀学子读书的地方。曾任天津市委书记的黄志刚,陕西省省长李启民,晋绥六专署副专员兼忻县县长赵安乾,留美硕士孙文郁(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副院长),留法博士孙文明(湖南大学教授)都是五中走出的学生。抗日战争时期,五中许多学生参加了120师教导团,走上抗日前线。晋绥军区五分区骑兵营营长齐义昌,25岁为国捐躯,中共塞北区工委追记他为革命烈士。

府城经济繁荣商贾云集

当年的宁武府城,堪称晋西北的经济中心。头百户、西门街、南门街以及东关街,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城里的住户,或做买卖,或从事小手工艺加工,铁匠、银匠、毛毛匠各有特色。下关街的“六合栈”、双水口的“复兴栈”“德庆店”、头百户的“义三成”,都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客栈,接待着南来北往的客人。七百户的“高升店”,是专门进行粮油交易的场所。老人们说,东关街以粮食、木材为主;南门街以棉、麻、杂货为主,大小店铺三四十家。各种药铺也有十几家,李家“中和堂”、郭家“育龄堂”、辛家“春和堂”,行医兼卖药,治病救人。光绪年间,王理中的“体仁堂”药铺,曾给山西抚台刚毅看过病,抚台还赠送了“妙手回春”牌匾。九进院里赵廷元开办的丰宁公司,走出宁武,走进了大同、绥远等地。而五台、原平(崞县)的一些商人也来到宁武城,开起了门店。

为了谋求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清光绪年间,宁武城的人们还兴起了一股走口外热。他们骑毛驴、坐马车,行至遥远的海拉尔,开辟新的商贸市场,成为当时晋商的一支重要力量。正阳街上,宁武人开的商铺,有李家的“玉升和”、毕家的“同义升”、王家的“广利恒”、谭家的“福新永”等等,前面门店零售,后院库房批发,正阳街也被称为宁武街。新中国成立以后,来到海拉尔的宁武人同海拉尔人民一起,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公私合营,为建设海拉尔出力。他们的子女上学、参军,参加了党和政府的工作,有的走上领导岗位。谭俊曾担任海拉尔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副书记、呼盟交通局局长、海拉尔市政府经济顾问。赵志成、赵志远兄弟2人,一个曾任物资局局长、一个曾任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宁武人经商,重信用,讲道德。他们同当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同发展,在海拉尔大地留下了美名。

辛亥革命后,宁武废府留县。历经54任知府,均为外省人氏。第五任知府魏元枢编纂了《宁武府志》。然而,书未成即调任汾州知府。第七任知府周景柱,又作修纂。第八任知府李维梓完成《宁武府志》的刻印。任职时间最长的是第十任知府薄岱,顺天府大兴县进士(乾隆二十三年至三十六年),任期13年。第十八任知府裘行简是江西新建县人(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三年),后擢升任直隶总督。

1937年,日军侵占宁武城,4000多人一次惨死在日军的屠刀下。1945年,宁武设立第八专员公署,辖宁武、岢岚、河曲、五寨、保德、神池、朔县七县。1946年7月1日,宁武县城解放。

时光流逝,府城的印记渐行渐远。而今,一座现代化的宁武县城正在恢河岸上崛起。(齐文义)


编辑: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835666262
 业务联系:13835083357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