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尚鸿
昆仑在上古时代已名震天下,被尊为万山之祖。自汉武帝派张骞寻黄河源头后,古昆仑随之隐身,但魅力不减。近年电影《封神》更激发人们对昆仑文化的探索热情。找到昆仑,就找到了真正的中华根祖,可破解诸多历史谜题,揭示中华五千年文明源流。
笔者通过多年研究考察,获取诸多线索,证明古昆仑即今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的管涔山、芦芽山系一带,昆仑丘即芦芽山;并考证了近3000年前的周穆王西巡线路,认为古昆仑、舂山、赤乌氏之地、群玉山等均在忻州市及其附近。
古昆仑在今山西忻州境内
昆仑之名在闻名于世的《山海经》中共出现20次。《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初,出自多人、多地、多时代,且部分内容最初源自山海图,导致书中某些方向记述错位;加之不同年代汇入不同名词,造成山水名重叠,难怪当年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山海经》是“怪物”。
但是,如能放下对《山海经》方位描述的偏见,依照所涉地名相近相关原则,仍可从中找寻到古昆仑的线索。
典籍记载,古昆仑位于古冀州西北隅、北岳恒山以西,与雁门相近。芦芽山与之地理位置相符。
《山海经》云“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说文·丘部》云“中邦之居,在昆仑东南”,皆指出昆仑在“中邦”西北。《河图括地象》说昆仑“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泉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
冀州是古九州的中心,有古中国、中邦、神州等称誉,且尧舜禹均在冀州之域、汾河流域建都。而芦芽山所处管涔山脉有“五河源”之称,堪称“华北水塔”,其中汾河是山西境内第一大河,由北向南而流,在万荣县汇入黄河。
《淮南子》则云:“中央之极,自昆仑东绝两恒山。”不论河北曲阳恒山还是山西浑源恒山,均位于芦芽山东侧。
《山海经》中说“敦薨之山”有“敦薨之水”“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其后接连出现“雁门之水”“雁门之山”“北岳之山”等。根据相近相关原则推断,古昆仑与今代县雁门关、浑源县恒山相距较近。
芦芽山一带的自然、人文特征与古昆仑相符。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被列入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囊括芦芽山、荷叶坪、马仑草原、汾源灵沼、桑干河源头、天池及冰洞、火山、溶洞、悬棺、悬空村、悬崖栈道等自然与人文奇观。其诸多景观均与昆仑特征对应。
芦芽山是管涔山脉主峰,高2736米,雄伟挺拔;荷叶坪在其西南侧,高2784米,为晋西北第一高峰,拥有华北最大亚高山草甸。两座高山位于忻州市宁武、五寨、岢岚三县交界处。古籍所言“舂山”“悬圃”即荷叶坪及其南将台。周穆王曾登临其上,眺望四野,感慨“舂山是唯天下之高山也”“舂山之泽,清水出泉,温和无风……先王所谓悬圃”。笔者曾于初秋时登临此山,略感风寒料峭,步入南将台便觉温和无风,俨然空中花园。
《史记•禹本纪》说昆仑有“瑶池”。芦芽山拥有华北罕见的天池高山湖泊群,其中天池(马营海)最大。笔者认为,此天池即昆仑瑶池。
芦芽山还有世界罕见的冰火两重天奇观——万年冰洞与千年火山相邻。
《山海经》说昆仑有“氾林”“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水经注》说昆仑有“樊桐”。笔者认为,樊桐和氾林分别指亿年溶洞和万年冰洞;冰洞南侧为“炎火之山”,因宋代始有记载便命名为千年火山,属煤层自燃现象。
芦芽山石门村悬棺是长江以北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崖葬群,附近还有建于距地面百米高的悬崖绝壁上的悬空村,属上古时代洪灾历史的活化石。
此外,芦芽山境内煤炭、木材、动植物等资源极其丰富,莜麦种植约5000年历史。凡此种种,都说明芦芽山与古昆仑有着极其相似的自然、人文特征。
“河出昆仑”指汾河
《史记•禹本纪》、《尔雅》中说“河出昆仑”。汉武帝派人寻黄河源头,人们将此“河”误归于黄河。而《山海经》中唯一“河原”二字是指敦薨之水,敦薨说明水声极大。经笔者考察,汾源(今名雷鸣寺泉)水声隆隆,注于西侧灵沼,与“敦薨”相符,亦与周穆王游昆仑“珠泽之薮”相符。因此可以认为,“河出昆仑”之“河”指汾河,且与“其泉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相符。
上古时代,语言文字尚不发达,一些名词多用通称。《山海经》多次出现“弱水”,如“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足见弱水是河水宽阔湍急且人力无法横渡之河。这里的“弱水”应是芦芽山西北的黄河。
说到水,上古时至少发生五次大洪水,高峰期是4300年~4100年前左右(陶寺遗址的年代约为4300年至3900年前,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与尧舜禹时代一致。大洪水将无数文明冲毁,古昆仑化身“中国诺亚方舟”,挽救众多中华儿女,留存有世界罕见的生态基因库。尧大约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浙江良渚古城在该时期消失。因当时气温升高,发生大海侵(注:如果发生海平面上升或是陆地下降,会造成大范围内海水面积扩大,陆地面积缩小,这时海岸线会向陆地方向推进,这种地质现象被称为“海侵”),山西以东即汪洋大海。
台骀是与尧同时代、早于大禹的治水英雄。在今芦芽山以南35公里处(宁武县石家庄镇定河村)有古老的台骀汾神庙,即昌宁公冢庙。
芦芽山即古昆仑,还有“周人起于晋”为之佐证。诸多学者认为,作为尧之后裔的先周部族最初根据地不在陕西,而在山西汾水流域,后因受戎狄压迫才逐步迁徙;《禹贡》所说“梁岐”二山均在山西,岐山在今介休市洪山镇。
“凤鸣岐山”典故就源于先周部族。《河图括地象》云:“岐山在昆仑山东南……周之兴也……时人亦谓岐山为凤皇堆。”可见岐山在昆仑东南,今介休洪山位置与之勘合。
诸多史书载有黄帝后裔“尧从涿鹿迁徙”。找到古昆仑,可推知尧帝率部族从涿鹿沿桑干河迁至芦芽山一带,水位下降后沿汾河南下,先在太原建都,后因水患继续南迁,其中一支驻留太原,而先周部族迁至介休后渐兴,尧帝最终南迁临汾。
破解周穆王西巡线路之谜
若要充分论证古昆仑即芦芽山,就必须破解周穆王西巡路线之谜。
《穆天子传》是西周历史典籍之一,西晋初年出土于战国魏襄王墓,记录了周穆王北征犬戎、巡游昆仑后又赴西王母邦的历程。笔者从行程、地貌及物产等考证,已基本理清对应地点。
周穆王一行由洛阳出发,渡黄河北上,途经今山西高平、长治,渡漳水,越井陉,登恒山,北巡犬戎,又西行出雁门关,经平鲁到达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后,河宗氏首领陪同周穆王登昆仑、观黄帝之宫等。
《穆天子传》云:“自阳纡至西夏氏,再至珠余氏、河首、襄山,又至舂山、珠泽、昆仑之丘……”“天子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隆之葬,以诏后世。”“季夏丁卯,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
经考证,舂山西侧“赤乌氏之地”即荷叶坪西北侧的五寨县境内。赤乌氏祖先与周王族同宗,周朝先祖古公亶父曾封赐贤臣长绰到舂山以西,并把长女嫁与他。周穆王还夸赞赤乌氏之“嘉禾”并带走良种,即今五寨小米。
依《穆天子传》及东晋学者郭璞注解推知,他们从五寨县往北走,渡河后经神池县、桑干河上游进入朔州市。因逢连阴雨,周穆王将六师暂留“西膜”,约今朔州马邑一带,然后继续前行,经过今天的应县,抵达“群玉山”即广灵县城西北、四周地势平阔通达的千福山一带,让人开采玉石。
据《山西通志》,广灵“县西北五里有千福山,一名千夫山,相传前代遣千人取石”。明嘉靖《重建千福山庙记》说此地“多产异石……见珍于世久矣”。山顶有娘娘庙,每年农历三月十七举办传统庙会,民间信仰源远流长。
另外,广灵县与阳高县之间的六棱山有远古冰川遗迹汉白玉石林,为世界罕见、全国独有。
随后,周穆王又到群玉山以北的“羽陵”请容成氏制玉。离开羽陵,周穆王一行越过桑干河,往东北方向行进,抵达“铁山”,即今张家口市宣化一带,这里自古铁矿资源丰富,拥有铁矿山龙烟铁矿,又称红石山,矿层厚度之厚、储量之大均属全国罕见。
之后,周穆王经锁阳关前往“鄄韩氏之地”,约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在广阔草原上大会诸侯群臣,命六师休整。据笔者考证,接下来周穆王继续西行,先是在“玄池”即今内蒙古凉城县岱海温泉疗养数日,后经“苦山”“黄鼠山”(约为今陕西省佳县白云山、靖边县波浪谷),抵达“西王母邦”,即今甘肃泾川县王母宫山。
由《穆天子传》可知,西王母邦距群玉山约“三千里”,折合今1000至1250公里,经测算,甘肃泾川至山西广灵的骑行距离恰为1000公里左右。因此,周穆王西巡时曾游过古昆仑,即现在的芦芽山一带,后来又前往群玉山、西王母邦等地。
综上所述,管涔山、芦芽山系一带符合古人对古昆仑方位及“河出昆仑”重要特征的描述,天池(瑶池)、冰洞、“炎火之山”等与古昆仑有关的奇观异景也都能在这里找到;而且,还有“周人起于晋”、周穆王西巡昆仑线路、古岐山等加以佐证,足以证明古昆仑(包括昆仑丘、昆仑虚)在今山西忻州境内,即今宁武县的管涔山、芦芽山系一带,昆仑丘即芦芽山。
编辑:闫凤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