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长廊>>正文

 

宁武文苑 | 接住“悟空流量” 练好文旅内功
2024-12-10 10:41   宁武新闻网

前段时间,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火,游戏中大量取景地也随之出圈,网友喊话各地文旅接住这波“泼天富贵”。我市各地也积极响应,纷纷发布联动宣传片、推出主题线路、邀请博主打卡等,力图接住这波“悟空流量”,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不久前,一篇《西游记外传·跟着“悟空”游芦芽山》在《忻州晚报》刊登,“宁武你好”“宁武作家”等微信公众平台陆续转发,累计阅读量近4000人次,一股寻踪芦芽、探访汾源的热潮随之兴起。

芦芽山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之上、宁武县中部,横贯县域东西,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多大风,四季分明,冬季漫长,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芦芽山峰峦重叠,山峰尖峭,森林茂密,因形似“芦芽”而得名。据统计,芦芽山区内有700多种植物、240多种动物、100多种名贵中草药,是世界罕见的生态基因库。此外,芦芽山还是“华北落叶松的故乡”“云杉之家”、世界珍禽褐马鸡的主要保护地。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则下,不计其数的原始物种来到这里延续血脉,演绎亘古不变的生命主题。

群山的绝对高度造就了芦芽山区冬季寒冷漫长的气候特征,一年中往往有半年的时间都处于冬天。即便如此,在仅有的六个多月春、夏、秋季节里,大自然依旧将这里渲染得色彩斑斓,美轮美奂。五月上旬,芦芽山外已是阳春,山内温度却不高,草滩和树木上的白雪才开始融化,节令刚刚唤醒野草和山花的记忆,漫长冬眠结束后,它们肆意在山间生长着,俨然不顾春寒料峭。当亚高山草甸返青,落叶松枝头冒出翠绿针叶时,整个山区的夏日便来临了,群山在森林掩映下,一眼望去像大海翻滚的波浪,云杉的墨绿和落叶松的翠绿交织在一起,真是赏心悦目。夏天过后,林海依旧尽情释放着自己的魅力,为人们奉献出一个璀璨绚丽、如诗如画的秋,秋日里的芦芽林,云蒸霞蔚,薄暮轻纱,黛色远荡,更不必说那耀眼的蓝天白云了。进入冬季,寒冷的北风将一切调换了色调,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许多动物进入了冬眠,林海也陷入沉睡,用年轮画上了一年终结的句号。

然而,撩开美丽宁武的神秘面纱,在“文化游”日渐火爆的今天,《黑神话:悟空》给文旅界带来“泼天富贵”的同时,也给宁武文旅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有关部门要认识到,“被看见”只是第一步。“流量”是打开局面的“金钥匙”,却不是产业发展的“保证书”。回顾过去,很多地方抓住流量红利、实现了文旅业跨越式发展,也有一些地方突然被聚光灯照亮,却因交通、治安等环节跟不上,败了游客兴致、失了大众口碑,最后被流量“反噬”,使“一夜成名”成了“一锤子买卖”“一阵风吆喝”。从流量到“富贵”,不能止于“玩花活儿”、线上推广,还需要政府更加有为。要想真正接住这波“悟空流量”,既要在宣传推介上下功夫,也得狠下决心,在练内功上多念念“紧箍咒”。

流量只是起点,能借势“留量”才是真章。一场旅行的体验感,受到方方面面配套服务的影响:交通是不是便捷、景区规划是不是合理、讲解是不是专业、吃住购物是不是令人放心、服务人员是不是热情周到……无数个环节和细节共同构筑起游客对一个地方的整体感受和印象,网民可能因为一个游戏、一部电影就“种草”,也可能被一次吐槽、一次投诉“劝退”。只有扎扎实实完善各类设施、优化公共服务、提升服务品质、补足服务短板,才能保持长久的吸引力,让“头回客”变“回头客”,自发地将景区推荐给亲朋好友。

此外,流量有时也会裹挟一些问题而至,比如商家坐地起价、宰客欺客,网络夸大宣传、“照骗”和眼见“判若两地”,“低价团”“黑导游”引发纠纷。对此,要在监管保障方面下更细更深的功夫,对市场价格、商品质量、食品卫生、广告宣传等开展全方位监管,建立和完善投诉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违规现象,规范经营行为,优化消费环境,让奔着“悟空”来的游客都能乘兴而来、尽兴而返,而不致“游戏种草、网友拔草”。

变“流量”为“留量”,化“网红”为“长红”,一字之差,背后却对应着很多工作。近年来,宁武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旅游资源、生态优势和县域实际,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之一,紧抓重大机遇,按照上级部署,全面加大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开发力度,着力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的旅游服务体系,高速推进旅游业蓬勃发展。然而,要想宁武文旅产业网上红网下火,成为服务美好生活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有关部门仍需苦练内功、久久为功,营销推广再重要,质量还是根本。(付彦云)


责编: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935054599
 业务联系:18635015866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