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山西晚报直通两会”走进太原市迎泽区桥东街双塔一社区倾听民意,小学生王景丞面对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提出:“教育部在2016年出台了学生减负的十项规定,能否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同,现在仍是未知数。我认为小学阶段,应该加强动手能力,然后能多一些户外活动、锻炼的机会。”同样是学生的韩笑然也提出,能不能少上补习班?减负,这个喊了多年的话题,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热点。
2019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我省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持续规范治理校外培训,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让中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会议期间,减负成了热议的话题,不少省人大代表表示,中小学生要减负,从社会到学校都要行动起来;也有代表提出,不仅要学生减负,家长和老师也应该减负。
省人大代表、寿阳县教育科技局教研员张爱玲:
严禁学校将学生作业转化为家长作业
“学生本身的课业任务就不轻松,再遇到一些所谓的课外实践作业,就变成了全家总动员。”作为基层教育系统的工作人员,省人大代表、寿阳县教育科技局教研员张爱玲有经常到学校里调研的机会,每到这个时候,她就会和学生以及家长们聊天,发现孩子们不仅被各种课外班制作等附加作业所困扰,而家长们也被这些高难度的“亲子作业”所困扰。
张爱玲表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必须强调的是,所谓“家庭教育”,家长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学业,而是应该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教会他们做人。
放眼望去,每到周末时间,孩子们比上学还忙,从一个补习班到另一个补习班,在补习的阵营中不断“跋涉”。生活中,这类例子比比皆是,中小学学生除了要上兴趣班外,还要补习作文、阅读理解、奥数、英语等内容,就连吃饭都是在不断“转场”的汽车上进行的,孩子们的周末生活过得非常辛苦。甚至还有的学生要在每天放学后参加作业辅导班,回到家里就到了晚上十点左右。家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旅店,根本起不到身心放松的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张爱玲告诉山西晚报记者,“现在课外班滋生,一部分原因就是学校把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家长成了老师们的‘助教’。有些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判不了孩子的作业,就只好把孩子送到良莠不齐的校外作业辅导班去,这就助推了很多校外补课机构的泛滥。”有些老师要求家长把批改作业的情况发到微信群反馈,这也促使家长随便签字,孩子模仿签字,或者做作业依赖家长的习惯,也无形中造成了孩子们敷衍了事、弄虚作假的现象,不利于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品格,“家长在判作业的过程中容易焦虑,看到孩子作业完成情况不好,肯定就想着去报各种辅导班,负担也由此变得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就造成了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也成为广大中小学生学习中的负担。张爱玲此次参会,专门带着《关于给中小学生的家长减负的建议》,在她看来,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或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教师认真批改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检查教师布置的作业和签字;严禁学校将学生的家庭作业转化为“家长作业”。除了“心疼”学生和家长外,张爱玲也希望能为教师减负,“在工作岗位上,教师经常要应对各种验收检查等非教学类任务,填写与教学无关的问卷,我们也希望为教师减负,让他们回归教学。”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好成绩,考上名牌大学,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多引导,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应多在素质教育上努力,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张爱玲说。
省人大代表、大同市云冈区新胜第二小学教师马静:
中小学生作业尽量少带甚至不带回家
近年来刷爆朋友圈的家长为孩子作业着急导致心梗、脑栓塞、骨折,调侃要嫁闺女求“亲家”辅导作业等类似话题,让众多家长心有戚戚。为中小学生、为中小学生家长减负的心声,引起广泛共鸣。
省人大代表、大同市云冈区新胜第二小学教师马静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学生负担过重,不利于孩子未来创新能力的提升。幸运的是,近两年教育部门出台各类文件三令五申,学生“负担”已大为下降。然而,与之相反的是,愈演愈烈的家长“负担”。
“家长成了课外的‘老师’,不少幼儿园或小学常常把属于教师做的工作,也交给家长来做。”马静说,让多数家长有着切肤之痛的现象就是陪孩子一起做作业。个别学校,甚至统计家长的职业,选取“专家型”家长来帮学校共同完成某份工作,把本属于教师的工作强加到家长头上。
山西晚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我家孩子今年四年级,学校办板报或者有活动,策划方案老师往往就交给我来做。”某大型广告公司策划总监王女士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在老师的“建议”下,几个家长专门成立了微信工作群,学校大小活动都是他们几个在弄。为了孩子,王女士“工作时间”几乎连轴转,甚至单位放假时,她仍在“工作中”。
由于教育问题带给家庭的沉重负担,家长的精神压力有增无减,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受到严重影响。为家长减负,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应该被当作政府的民生工程,而不仅仅就个体家庭孩子的教育说家庭教育。民生工程就需要有宏观规划、法律保障、政府支持,需要在指导服务者队伍建设、搭建平台、开拓市场等方面下真功夫。
“广义上说,家长应该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减负不代表减质,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做好督促和检查。”马静表示,学校方面应该少布置机械性和重复性的书面作业,更不应该把家长当“免费劳力”来使用。尤其是中小学生,作业应该在课堂上全部完成,尽量少带甚至不带回家中。
而在学生减负方面,马静认为,学校应严格控制学生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书面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1.5小时,其他学科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双休日、节假日每天作业量不得超过日常晚上作业量两倍,提倡分层布置作业。小学低年级要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进行教学。
此外,作业设计应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紧扣教学进度和学习内容,把握好重点和难点,精心选择与学生基础相适应、重在迁移运用的作业,切实减少简单记忆、机械重复的练习。切实把减负落实到具体层面上。
省人大代表、阳泉市第十一中学教务一处副主任肖润华:
高考“指挥棒”之下 导致减负效果不明显
说到减负话题,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省人大代表、阳泉市第十一中学教务一处副主任肖润华老师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减负这一教育问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学生自身等四方面因素共同努力。相比较学生的成绩而言,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
肖润华表示,减负这个话题已经提了二十多年,却始终落实得不好,跟学校、社会、家庭、学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社会角度看,学生毕业走入社会职场的门槛越来越高,“985”“211”等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更受欢迎。可是,这样的学校,高考分数是很高的,所以,孩子们为了上名校自然成了拼命学的状态。
在高考“指挥棒”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家长们随之也变得焦虑,总是不由得想让自己的孩子多学一些,学生一放学一休息就进了校外辅导班,不少家长不会管校外培训对孩子到底起多大作用,只是认为学总比不学效果好。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家长们紧盯着学校的升学率,关注高考录取率,自然而然,学校也不敢懈怠。重重因素,导致减负的效果不明显。
“事实上,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远比学习成绩重要得多。”肖润华说,这是很多家长都容易忽视的问题,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做起,一旦形成,将受益终生。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如果孩子们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能力,只要占据学校学习时间的主阵地,就完全能够把学业做好。
“可惜的是,不少家长只知道送培训班,给孩子一味地灌输,让孩子一味地去听,没有给孩子留出消化吸收的余地,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肖润华建议,从社会人才观、家庭教育观、学校和学生这四个方面统一入手,让减负有效实施。就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肖润华建议从小做起,家长要做好陪伴,从拿笔习惯、写字习惯、做作业的专注力等方面入手,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也应该适度放手,给予孩子们充分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施展自己的动手能力。
“有时候,我们家长太过忧虑,难免有攀附对比心理,总觉得自己家的孩子做得不够好,如果我们能学会适度放手,将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而不是越俎代庖,亲自上手,你可能就会发现孩子们各有各的可爱,各有各的精彩!”肖润华说。
为孩子减负,是让他们更茁壮地成长,有快乐的成长空间;为家长减负,是让家庭教育更好地完成其使命;为教师减负,是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这条路,任重而道远。(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赵德伟 冯华)
编辑:闫凤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