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汾源儿女>>正文

 

脱贫攻坚决战完胜·榜样在身边|宁武小伙张跃俊:16年奋斗不息,创办农家乐开启幸福门
2020-07-30 15:39   来源: 山西晚报

阳光帅气的80后小伙张跃俊是宁武县涔山乡小石洞村人,少年时代身居大山腹地,曾饱尝农村山庄窝铺多、农业基础差、农民收入低的深度贫困生活困扰,一心想改变窘迫的生活困境,他曾走出大山当兵入伍,却又因时刻心系家乡的发展而退伍返乡。

 

 

从2004年开始这个不屈不挠的晋西北汉子打工、跑运输、当司机、开饭店……奋斗不息、追梦前行,致力于用自己和家人勤劳的双手打拼幸福生活,特别是在宁武县推出“旅游+”的精准脱贫大思路,以芦芽山景区为依托,着力打造旅游脱贫富民产业以来,张跃俊抢抓机遇带头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在沤泥湾村开办第一家名为“山里红”的农家乐。经过辛勤劳作和不懈努力,现如今张跃俊摘掉了贫困户的“穷帽子”,开启了新生活的“幸福门”,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不等不靠不要 幸福生活勤劳创造

7月8日上午,晋西北管涔山北麓宁武县境内阳光洒布、层林叠翠,驱车驶入素有天然氧吧美誉的芦芽山景区内,顿感心旷神怡、身心舒爽。就在管涔山腹地涔山乡政府正对面,紧靠大路的沤泥湾村村口,一个写有“山里红”字样的大门牌楼跃然入目,其左侧楼房墙面上喷绘有偌大的毛主席图像,大门右侧则是喷绘有雷锋的图像,放眼望去很是醒目。 走进院落内,一位身穿黑色T恤的帅气小伙马上迎了出来,热情地招呼着,经打问其正是此前联系要寻访的对象,这家“山里红”农家乐的创办人张跃俊本人。记者仔细打量张跃俊,身高1.75米以上,长相清瘦,浑身流露着一种特有的精气神。他笑着招呼记者“快进家、快进家”。屋内陈设很简单,却处处彰显着一种干净、利落,与繁华的城市相比,这处农家乐显得清静淡雅。张跃俊憨憨地说:“我也是今天上来的,山里风大灰尘多,刚刚打扫完。”记者了解到,受疫情影响,景区旅游这段时间很消沉,闲不住的张跃俊在城里又打了个零工,还兼顾陪儿子在县城读书,只在节假日上来待客。 谈话间来了客人,张跃俊显得很欣慰,马上与妻子两人热情地招呼起来。一边探寻着游客的来意,一边兼做起了景点推介的活儿。见主人热情,客人们决定先吃饭,饭后再去游览,于是张跃俊又熟练地推荐起了自家的饭菜特长。“咱家是农家乐,饭菜就是地地道道的农家饭,咱家最拿手的是土鸡炖蘑菇……”一番热情的推介后,张跃俊系上了围裙,在厨房里噼噼啪啪地大干了起来,妻子则拿出案板做起了莜面栲栳栳。一番辛苦后很快上齐了一桌儿“土饭”,看着客人们大口品尝,张跃俊淌汗的脸庞露出笑容。 张跃俊出生于1982年,家中兄妹3人,排行老大,祖辈世代务农,父亲张林林过去几乎没有走出过大山,昔日饱受贫穷的困扰,张跃俊一度想走出大山改变贫穷的命运,后来外出当兵入伍,却在最后因挂念父亲的身体,挂念家乡的发展,放弃大城市生活,退伍返乡。

背着外债打工跑车 一路走来一路拼

2004年,在部队一干五年的张跃俊带着立功荣誉和党员身份回到了家乡,思谋着在家乡这块土地上大展身手,想改变自己家人甚至家乡贫困落后的困境,然而家乡山庄窝铺多、农业基础差、农民收入低的深度贫困生活,还是给了他一个“不客气”。 2005年张跃俊结识了邻村沤泥湾村的薛春梅,很快结婚成家并在2007年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那个时候真的是一穷二白,没有房、没有存款,还背着外债。”张跃俊成家了,有儿子了,其迫切需要改善贫困的生活,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这个迫切需要摆脱贫困、骨子里就热血流淌的小伙儿再次为生活拼搏上阵。不过张跃俊初次创业没有赚钱,反而让他背上了6万多元的外债,到了2010年,创业打拼宣告失败,张跃俊又做回了给别人开车当司机的打工生活。 2014年张跃俊被识别为“贫困户”,成为一个精准扶贫对象,头上顶上这样一个“穷帽子”,让他感到十分惭愧。“咱也是当兵出身的,回来也是想要改变家乡改变自我的,没想到弄来弄去背上外债,还一下子成了贫困户,老实说心里特别别扭也特别不服气。”那阵子乡里的领导来找他谈话了,宁武政府办派驻扶贫的工作队员给他出谋划策,村干部也来嘘寒问暖,让这个奋斗不息的热血小伙,心中的斗志随同热火和希望又开始燃烧了。

 

 

抓旅游脱贫契机 创农家乐摘穷帽

宁武县地处晋西北管涔山北麓,是汾河、桑干河的发源地。该县是“中国十佳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县”和“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可供观赏的自然景观达100多处,有3个国家4A级景区,芦芽山入选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录。近年来,宁武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确立了“践行两山理论,用好一县一策,做足山水文章,助力脱贫攻坚”的理念,实现生态修复、旅游开发和脱贫攻坚的有机统一。紧紧围绕精准脱贫这条主线,以芦芽山景区为依托,着力打造旅游脱贫富民产业,立足优势,因地制宜,多元发展。依托芦芽山风景名胜区,开始全力推动全域旅游和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发展。 机会又来了,按照风貌整治助力乡村旅游,涔山乡政府积极开展农村建筑特色风貌整治工作。2017年4月,启动了沤泥湾、张家崖、小石洞、大石洞4个景区公路沿线村庄进行集中整治。张跃俊说:“我媳妇儿是沤泥湾人,看着乡里村里开发旅游,我们就想着要不回村去弄饭店吧。”沤泥湾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与涔山乡政府隔河相望,著名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万年冰洞旅游胜地就途经此村,附近还有情人谷、悬空村等宁武县域多处重点旅游景点。昔日张跃俊与妻子审时度势,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政策,决定借助地域优势,在沤泥湾村开办一家农家乐。 在党的扶贫政策下,沤泥湾村把休闲农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以“旅游+”发展模式,推进精准扶贫。2018年5月,在精准扶贫的惠民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张跃俊自筹资金,以每年1万元的租金,租下了沤泥湾村一处闲置的楼房。张跃俊说:“我就想,县里的旅游发展势头这么好,既然选择了干,就准备大干一场。”面对困境,张跃俊通过个人贷款及借款等方式,筹集资金近10万元用于农家乐的整修、配置设备,主要从事餐饮和住宿项目,最后在自己和家人的共同奋斗下,一个经营面积达500平方米,有20间客房还设有富有农家色彩的土炕,集住宿、餐饮、休闲、观光一体,可同时容纳100人吃饭的农家乐特色旅游产业雏形显现。张跃俊慎重考虑取名为“山里红”,成为该村第一家规模农家乐。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2019年半年下来,张跃俊接待的游客粗略估算有上千人,除去成本后净收入有8万余元。2019年,张跃俊夫妻两人还享受了政府15000元的产业帮扶资金,入股了石门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年底分红2024元,他们依靠党的惠民政策真正走上了致富之路。张跃俊说:“我还了外债,丢了包袱,摘掉穷帽帽了,从此我可以舒舒心心过日子了。”

撸起袖子加油干 要过城里人生活

张跃俊的“山里红”农家乐何以如此火爆?记者注意到这处农家乐的房间虽然不是很豪华,但是干净整洁舒适。而对于经营管理,张跃俊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思路。“来这里旅游的人大多为从都市来到乡村,旅游也多为寻求绿色自然,因此餐馆并不是越高档越好、菜的品种并不是越贵越好,而是要有特色,菜肴一定要做到本土化。”对于多年开店的张跃俊已经有了独特的理念,其“农家乐”的菜肴以民间菜和农家菜为主,突出自己民间、农家的特色,并且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他坚持菜肴立足农村,就地取材,尽量采用农家特有的、城里难以见到的烹饪原料。在这里农村特有的莜面、豆面、甜苣菜、银盘蘑菇等当地各种土特产成为他的农家特色,大量使用当地食材也极大地拉动了当地消费,让贫困的老百姓农家作物有了市场,有了用武之地。 事实上日子过得稍有起色的张跃俊时刻没有忘记自己也想带动家乡父老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当地旅游季节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10月,而到了旅游旺季游客集中时,他们夫妻二人就有些忙不过来,需要雇人帮忙,这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村里的贫困户。张跃俊说:“为增加贫困户的家庭经营收入,忙不过来了,我们就雇用贫困户过来帮忙,每月支付1800元的工资,村里有好几户贫困户在这里实现了短期就业,增加了收入。”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张跃俊一家凭着踏实苦干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走来,通过发展农家乐取得了初步成功,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村里成了出了名的“致富带头人”,但他的心里时刻有一种梦想,期待家乡人都能够脱贫致富,因此他也想着帮助大家走上富裕路。“我是一点也不会保留的,只要大家有需求,我就会把我的经验教训讲给大家听,只要是有空闲,我就会提倡周边的近邻让大家也搞特色旅游产业。”在张跃俊的示范引领下,沤泥湾村里的许多人纷纷效仿,一间又一间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有更多村民也走上了农家乐的致富道路,过上了农家乐的富裕生活,由此带动了更多的贫困户增加了经营收入,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撸起袖子加油干,奋斗者的足迹永不停歇。面对未来发展,张跃俊信心满满,而且还有更大的思路。“疫情毕竟是暂时的,终将过去,我们老百姓的好日子会越来越多,我对我的农家乐已经做了最新的规划,还要扩大发展。”张跃俊的想法很朴实,想把农家乐的租期再租得时间长一些,因为他感到这些年县里对全域旅游的投入是越来越大了,而人们的消费水平是越来越高了,这一块肯定是大家的好去处。因此他想着等过些时候看能不能再筹集点资金或是贷点款,着力把自家的“山里红”农家乐打造成当地一流的农家乐,他说他要为这个梦想去再次拼搏。 采访结束时张跃俊告诉了记者他的一个梦想,那就是要过上城里人一样的好生活。“现在贫困的帽子摘了,欠下的外债还了,口袋里有了一点小积蓄,我就想着在城里买一处楼房,这样更方便孩子在城里上学,也让我的家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张跃俊已经开始着手在宁武县城看房子了,也许再打拼一段时间,张跃俊就会圆梦“幸福”。(郭小强)

 

编辑: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835666262
 业务联系:13835083357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