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约为36%,而骨质疏松作为老年人常见病,更是一种慢性病,需要持续的监测和治疗。其危害在于可造成脆性骨折、慢性疼痛等问题,造成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残疾乃至危及生命。
那骨质疏松症到底是个什么病?它有什么危害呢?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人,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脆性增加,骨折危险性大为增加,危害严重。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健康问题。
在医学界,防治骨质疏松症预防骨折,治疗高血脂预防心肌梗塞,治疗高血压预防脑中风,三种疾病已经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绝不能小看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最直接的危害是导致骨折,目前全世界骨质疏松患者约2亿人,其发病率居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第7位。我国每年治疗老年人骨折耗费的医药费约140多亿元,由此带来的家庭负担是相当大的,发生骨折的老人中至少三分之一是因骨质疏松引起。
为什么会发生骨质疏松症?
正常情况下,骨的新陈代谢是通过成骨细胞形成新骨,破骨细胞分解吸收旧骨来完成。人的一生中,骨的形成和吸收呈动态平衡。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骨的形成大于吸收,在35岁左右,达到骨量的最高值;此后,骨骼吸收大于形成,使骨密度越来越低,当骨密度低于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在女性中较男性多见,发病年龄也较男性早。这是因为妇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使骨量大量丢失,还可能导致严重的骨折,如髋部、脊柱等。在老年人,发现身高较以前降低,出现驼背,实际上就是一个骨质疏松导致的慢性骨折。轻微的弯腰或咳嗽就可能引起脊椎骨折,引起疼痛。
骨质疏松有哪些表现?
骨质疏松症的表现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骨骼及关节疼痛、身高变矮或脊柱畸形及骨折。骨骼及关节疼痛通常为弥漫性,无固定疼痛部位,检查不能发现压痛点,可为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者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身高变矮、脊柱畸形则常见于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单发或多发,有或无诱因;骨折是骨质疏松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因轻微活动或创伤而诱发,弯腰、负重、挤压或摔到后发生骨折,其发生部位一般在脊柱、髋部及腕部等处。
易发生骨质疏松的11类人群——
1.长期抽烟、酗酒者;2.大量摄取咖啡、浓茶、过度节食减肥者;3.饮食缺钙者;4.运动量小,不常晒太阳者;5.高蛋白饮食者;6.肝肾脏器功能减退者;7.有家族遗传病史者;8.年龄较长者;9.营养不良、长期卧床者;10.更年期绝经后妇女;11.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脱水利尿剂、抗痉挛药、抗凝血药、胃药等药物者。
如何治疗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原则:缓解骨关节疼痛;改善活动功能;长期提高骨量;预防关键部位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基础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基础治疗包括口服维生素D、活性维生素D及钙剂。药物治疗就是需要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抑制骨吸收药物和促进骨形成药物。抑制骨吸收药物包括双磷酸盐、降钙素、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促进骨形成的药物主要是甲状旁腺素。
远离补钙的误区
钙剂是抗骨质疏松治疗的必要条件。没有补充钙剂,而单纯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相当于工厂内仅有生产设备而没有原材料;仅仅补充钙剂而没有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相当于工厂内仅有原材料而没有生产设备。因此,在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时,既要补充必要的钙剂,还要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但应该如何合理应用,需要咨询相关的专业医生,给予专业的指导用药。
补钙药品的常见特点:碳酸钙的含钙量高,副作用小,吸收率高,可达38%,与牛奶相似;乳酸钙容易溶解,但含钙量低,含钙14%;葡萄糖酸钙:含钙8%,制成片剂后含量更低,要达到成人每日补充钙1克,需要口服大量药片;磷酸氢钙是国外常用的补钙品种,含钙23%,相对较高,但药片崩解和吸收较难,加之含磷,对肾功能障碍者有害,因此应用较少。
自我预防骨质疏松有哪些方法?
首先,要多晒太阳,每日至少有30分钟到1小时的户外运动,促进增加体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强化骨质;其次,应多吃含钙及蛋白质的食物,如:鱼、鸡、牛奶、绿色蔬菜、虾皮、豆制品等;同时避免饮用过量的浓茶和咖啡,戒烟限酒;还要注意防止各种意外发生,尤其是摔倒、扭伤,容易造成手腕、髋部及胸腰椎骨折;如遇问题,可咨询专业医生,尽量做到预防骨质疏松。
总之,骨质疏松带来的伤害是很大的,日常若是不注意的话就会出现骨折等,如果您不想到了老年的时候患骨质疏松,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做好疾病的预防措施。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