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滚动新闻>>正文

 

精心守护母亲河 造福三晋建奇功
2019-10-17 10:04   来源: 忻州日报

——宁武县汾河治理工作30年回眸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宁武县是母亲河的发源地。汾河在宁武县境内经东寨、化北屯、宁化、石家庄4个乡镇后入静乐县。境内干流长66公里,流域面积1364.9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9.1%;涉及280个行政村、18990户、77000人。目前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1161.8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84.99%,年土壤侵蚀量约860.4万吨,平均侵蚀模数6400吨/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的危害使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汾源儿女为了守护这方水土,保护好自己的母亲河,坚持与大自然抗争,开展了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取得了辉煌成就。

 

治汾工程在十里桥修的水利大坝一角

 

三期治汾成果丰硕

宁武县大规模的汾河治理从1988年开始。1988—2018年30年间,累计投资3.83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4.4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基本农田6304.38公顷,植被建设29338.5公顷,封禁治理8465.65公顷;建设淤地坝21座,完成坝控面积187.64平方公里,完成河道护岸工程50.48公里,建设汾源生态景观公园38.5万平方米。

其治理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期治汾:1988—1997年,完成投资443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7.25平方公里,其中机修梯田3197公顷,治理滩地2146公顷,造林19016公顷,种草3003公顷,封禁治理2880公顷,发展经济林363公顷;建设淤地坝14座,完成河道护岸工程27675米。

第二期治汾:1998—2007年,完成投资3063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92平方公里,其中机修梯田155公顷,治理滩地733公顷,造林2559公顷,封禁治理126公顷;建设淤地坝1座,完成河道护岸工程9874米。

第三期治汾:2008—2018年,完成投资30814.42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9.31平方公里,其中机修梯田23.33公顷,新增坝滩地50.03公顷,改善滩地473.3公顷,植被建设4397.5公顷,封禁治理5459.65公顷;修筑及硬化田间道路18258米,修筑谷坊及拦沙堰13座、排洪渠330米,新建淤地坝5座,淤地坝除险加固6座,完成河道护岸工程12932.2米,建设汾源生态景观公园38.5万平方米。

三期治汾,如同三级跳远,期期提升,成果丰硕,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的23.9%提高到目前的45.4%,有效地涵养了水源、改善了汾河水质,沿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汾河公园旧照

 

四个结合丝丝入扣

一是治汾与治穷结合,建设温饱工程。在第二期治汾中,利用上级有关政策,捆绑资金,把治汾工程中的农建部分和全县的重点农建投资都放在汾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滩涂开发和改善现有低产田上,建设了5万多亩高产稳产的五配套基本农田,使粮食亩产量达到500公斤以上,有效解决了群众的吃粮难问题,极大地改善了汾河两岸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二是治汾与引黄结合,建设保障工程。引黄工程是全省的生命工程,宁武县围绕引黄水质的安全,开展了大规模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坡植被建设,使汾河两岸可视范围内的荒山荒坡得到有效治理,控制了汾河两岸的水土流失,营造了一道天然绿色屏障,改善了生态环境,起到了净化水源、涵养水源、补给水源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坚决关停了水源核心保护区的污染企业,并在东寨镇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座,确保了引黄工程宁武段的水质安全。

三是治汾与旅游结合,建设精品工程。宁武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全县的新兴支柱产业。治汾工程绝大部分分布在旅游干线上,为此,治汾工作坚持高品位、高档次、高效益原则,从水保角度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窗口工程,这是宁武治汾的一个显著特点。县里不惜巨资对汾河源头的基础设施和周边环境进行逐年改善,将汾源建设成了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全县的旅游窗口。暖泉沟水保科技示范园区,是宁武县的另一个国家水利风景区,现已形成一个1200亩的人工湖,成为天池湖泊群的第一大湖和消夏旅游胜地,为宁武旅游业锦上添花,营造出一道亮丽的水保治理风景线。

四是治汾与扶贫移民结合,建设生态工程。全县按照“树上山、粮下川、人出山、畜进圈”的农村发展总目标,在大力建设五配套基本农田的前提下,逐步把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把山庄窝铺和偏远林区的村庄搬迁出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从而推动农业生态、畜牧生态、水保生态的优化,使大地绿起来、群众富起来。优先为移民村垫地、打坝、解决水源工程,从而保证移民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效遏制了当地的水土流失。第二期治汾以来,汾河流域退耕还林3.15万亩,

针对林牧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治理格局,尽可能兼顾种草养畜的示范区域和养殖大户,优先安排工程项目,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引汾济宁工程雷鸣寺水源地

 

五个转化步步为营

一是由大面积分散治理型向小流域综合治理型转化。第二期治汾以后宁武县逐步调整了治理方略,开展了一条沟、一道梁、一座山、一区段的集中连片治理,退耕还林与治理滩地相结合,林果上山,良田下滩,集中连片高标准整地造林,滩地实行园田化高标准治理。

二是由追求数量型治理向发展效益型治理转化。以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加大退耕还林力度,改变农民滥垦乱种的陋习,确保基本农田数量。采取高标准的整地方式,节节拦蓄,适地适树,移植大苗,使坡面园林化建设初具规模,配合全县旅游开发,形成具有观赏效益的百里绿色长廊,发挥出明显的旅游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是由粗放型治理向精品型治理转化。紧紧围绕汾河干流主线,对所上工程确保高起点、高档次、全方位进行综合治理,树立精品意识,精雕细刻,以精取胜。经过精心治理的化北屯区段、张家山区段、西马坊流域等区域,形成了生态旅游环境。

四是由突出工程治理型向生态建设型转化。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规划原则,重点主攻植被建设,对汾河干流两侧及主要支流的坡面,实行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进行高标准整地,移植云杉、油松等当地大苗风景树,使河流两岸及周边绿起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是由重治轻管型向治管结合型转化。为使治汾工作保持连续性,不断巩固和提高治理成果,宁武县采取了“治管并举”两手硬的做法,在进行大规模集中连片治理的同时,不断加大治汾工程和植被的管护力度,层层建立和完善管护责任制,实行专职有偿管护,以户承包小流域“谁治、谁管、谁受益”,放手拍卖治理成果,加大水保监督执法力度依法管护。从而调动了广大群众投资、投劳、管护的积极性,使其成为治理、管护、受益三者相统一的主体,实现了治一片、成一片、管一片、见效一片的目标。

 

汾河公园近照

治理经验全省推广

宁武县在开展治汾工作以来,始终把治汾作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脱贫致富的大事来抓,收到了明显成效,并取得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被上级部门在全省推广。

一是加强领导是关键。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到“四到位”,即思想到位、领导力量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工作作风到位。

二是资金投入是保证。全县上下千方百计多渠道争取投资,把涉及各部门的农建资金捆绑起来集中使用、集中管理、严格监督,保证足额的治理资金。

三是科技投入是动力。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效应,不断探索应用水保新型科技,特别是在植被建设中采用了容器定植苗、大苗移植、铺地膜、戴防护套、多种形式整地等一系列水保新技术,使植被成活率从过去的3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攻克了干旱土石山区植被建设成活率不高的难关。

四是创新机制是活力。在巩固提高户包治理小流域成果的基础上,试行小流域治理成果商品化,充分调动了群众治山治水的积极性。

五是群众利益是根本。把治汾和群众的治穷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同产业结构相配套。治汾以来建成的梯田、滩地已全部受益,平均亩产提高了3倍多。生产条件改善,种植结构调整,全县已发展近万亩塑料大棚,群众收入大幅提高。

六是后期管护是保障。管护工作是植被建设的关键。宁武县一方面加大管护力度,组建了专职护林队伍,护林成效良好;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和完善拍卖、承包机制,落实使用权属和管护权属,所有退耕还林林木的管护由原土地承包户负责,所有淤地坝配备专职管护人员,暖泉沟还通过招商引资和承包管护达到了以坝养坝、滚动发展效果。从而使植被保存率达到90%以上,淤地坝运行良好、效益显著。

创造辉煌唯旗必夺

三十年治汾,三十年辉煌。宁武县曾两次夺得山西省治汾最高奖“汾源杯”,2006年被评为“全省水土保持红旗县”;县治汾指挥部2004年荣立省劳动竞赛委员会集体二等功;全县先后有58个单位、216人次获得省治汾领导组、忻州地区、宁武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其中现任宁武县治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李建明,荣获“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个人”“全省水政工作先进个人”“全省水土保持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和“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原宁武县治汾指挥部总指挥郭鹏翀、副总指挥王贵征,现宁武县治汾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王荣等也先后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成绩已属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宁武治汾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认真践行“两山”理论,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集中力量、规模治理,励精图治、再创佳绩,将汾河流域打造成山青、水秀、景美、民富、和谐有序的人间胜地。(王荣 裕蔺 俊峰)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835666262
 业务联系:13835083357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