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题2018>>脱贫攻坚宣传栏>>正文

 

宁武县“脱贫标兵”风采
2018-03-19 10:49   宁武新闻网

编者按 宁武县为切实转变贫困户的思想观念,扶贫先扶志,重塑脱贫信心,激发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充分调动其创业就业、勤劳致富的积极性,经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决定在全县贫困户中选树了“脱贫标兵”,并在3月1日召开了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表彰大会,现在将他们的典型事迹一一介绍给大家。

金融与精神扶贫,重拾生活信心

薛志强,涔山乡沤泥湾村人,兄妹4人,家中3个男孩,父母在村务农。由于兄妹多,文化不高,又没有技术,老大至今未婚。全家居住在上世纪兵工厂留下的旧楼房里。虽然家庭和睦,但志强在家排行老二,生活的重担压在他的肩上,由于他弟弟和他同一年娶的媳妇,以他家的状况娶一个都很吃力,而他们家兄弟俩一年连娶俩媳妇,在周围乡村甚是少见,但他们老父亲怕儿子打光棍,硬是东借西挪为兄弟俩凑够了彩礼同年娶回俩媳妇。

随着儿子的出生,生活更加拮据。2014年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薛志强被评定为村中产业贫困户,由于一无技术、二无资金,志强整天在村里晃荡。后来,村里来了“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他们吃住在村里,走东家进西家,拿个小本子每天刨根问底,把村中村民生产生活及收入都问了个仔细。随着“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到村民家次数的增多和对村民的扶贫政策的宣传,改变了原来村民对工作队的态度,村民们感觉工作队是来真扶贫的不是走过场的。经过“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多次上门做工作,耐心宣讲国家帮扶政策,志强的思想渐渐地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等、靠、要”变成了我想致富,我要致富。随着国家扶贫政策力度的加大,工作队向志强讲国家的“五位一体”金融扶贫政策,问他喜欢什么?想干什么?他犹疑地说想开车。2016年底在“第一书记”的鼓励下,志强报上了驾驶员培训技术学校,并于2017年初考取了A2驾驶证。在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的鼓励下,志强鼓起勇气利用金融帮扶政策带款5万元,自筹3万元,首付8万元,开回了分期付款53万的卡车跑起了运输。他说,正常情况下,3年内就会还清所有欠款。现在的志强走路腰板也硬了,见人也热情了,年内脱贫也不成问题了。正是自己要好好干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目前涔山乡沤泥湾村虽然在村“两委”班子带领下按照脱贫政策制定的脱贫规划,同“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和乡干部一起,共同做细做实精准扶贫,确保一户一策落到实处,扶贫路上不落下一户,贫困户按时按质脱贫。但帮扶还的贫困户自己动起来,富口袋不如富脑袋,口袋富了可能一晚上赌博就输光了,脑袋富了永远不会贫,才这样可以走出一人可以带动一家,走出一家可以带动大伙致富的路子来。现在志强的弟弟也开始学起了汽车修理技术,哥哥学起了塔吊技术,用技术,用手艺改变未来,并成了他们致富脱贫增收的好项目。现在,志强的爸爸总是笑眯眯的夸党的政策好,自己的三个儿子也争气,脱贫致富的日子似乎就在眼前。

西岭村勤劳致富的史有存

‍‍史有存是迭台寺乡西岭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和妻子侯二先一起长期在村生活,以前,两口子主要靠种地为生,收入微薄,生活困难。特别是自儿女们都成家后,更是感觉生活没有了奔头,也感觉自己年龄越来越大,越来越不想动了,致富的念头也渐渐被消磨了,自身发展动力明显不足,离家远、土质不好的耕地逐渐也撂荒了,种的地越来越少了,粮食收成仅够勉强糊口。农忙时不再那么忙了,农闲时更是无所事事,日子过一天算一天,生活根本看不到起色。

2013年12月份经过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史有存一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乡政府、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一起制定了脱贫规划,结合史有存家庭情况及自身想要发展养殖的意愿,决定采取产业扶贫政策对其进行帮扶。2016年9月份在乡政府的组织下,用针对产业扶贫户的财政专款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购买了1头西门塔尔母牛发给了史有存一家。

自得到政府免费发放的1头牛后,史有存开始感觉到政府这次扶贫是动真格了,是“扶真贫,真扶贫”。1头牛接近1万元,对老百姓来讲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特别是对史有存来讲,这实现了他脑海里多次一闪而过发展养殖的念头,以前每次有这个念头时都因为资金原因放弃了。再想一想,自己年龄也不小了,重体力活也干不了了,西岭村草地坡地较多,放牛不怎么费力,就是费点时间,还真是适合自己。为此,史有存对政府非常感激,深感得到这样发展养殖的机会实在不容易,他开始悉心照料自己的牛,每天早出晚归去放牛,看着牛儿每天吃饱归家,他有着很大的成就感,慢慢的对生活也越来越有信心了。

过了一段时间,史有存思来想去感觉一头牛也得放一天,还不如多放几头牛,可以多赚点钱早日致富,更何况政府起到了这么好的引导作用,自己更应该积极发展。于是他狠下心向亲戚朋友借了数万元,又买了10头牛,这样,史有存就拥有了一群牛。看到自己的养殖产业规模大了,史有存精气神就更足了,从此每天起的更早了,回的更晚了,白天都在山上和牛群一起度过,在村里很难找到他的影子了。老百姓常说“动物都是有灵性的,你对它好,它就不会亏待你”,在史有存的精心呵护下,至今牛群已生产了4头小牛,看着牛儿越长越壮,史有存两口子打心底里高兴。

养牛产业的发展让史有存两口子重新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生活有了信心,手脚也更勤快了,撂荒的地也种起来了,顺便把儿女的地也一并种了,现在史有存两口子一共种有20多亩地,种植有土豆、莜麦、胡麻,还特意种植了几亩草料保证牛群安全过冬,两口子现在一整年基本都没有空闲时间了,在农作物种植和收获时还要照料牛群,更是忙上加忙,但两口子乐此不疲,内心非常高兴。2017年,史有存两口子已通过种植和售卖几头牛偿还了买牛时的大部分借款,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史有存靠养牛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时,也有几户村民动了心,纷纷买了牛,追寻史有存的脚步一起脱贫奔小康。

史有存在养好现有牛群的基础上,还希望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同时也在不断琢磨怎么才能养好牛,他积极通过书籍、电视学习,并主动找养殖经验丰富的人交流请教,不断丰富自己在牛的饲养、防疫、配种等方面的知识,努力让自己成为养牛界的行家里手,力争让自己的养殖效益越来越好。

2017年史有存家庭收入已达到2万多元,远高于脱贫标准,虽说第一头牛是借政府之力,但如今真正富裕起来靠的还是两口子勤劳的双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个道理没有错,史有存不愧是勤劳致富的典范,也是其他贫困户学习的榜样。

向贫困叫板 靠政策致富

佀文艺今年47岁,是祖居石窑会村的壮年农民。全家五口人,承包耕地25亩。初中一年级文化,2014年建档立卡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95.2元,是典型的缺资金、缺技术型一般贫困户,通过努力,实现了他人生致富的梦想。

(一)梦想与现实之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土难离逐梦人。从十七岁当农民起,发家致富的梦想就在他心底里扎下了深深的根。三十年的梦想支持着,他一直坚守着这块热土,他曾怀揣无限幻想,想要走出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科学种田、木工焊工、牛羊养殖、植树种葱、挖山劈石、养车务工……尝遍了百般滋味,踩过了千条道路,流淌了数不清次数汗水,结果,学艺难成,故土难离,就地难富。精壮的汉子养不了一家五口,聪明的头脑挣不脱贫穷的日子……大儿子因为上不起好的学校只读到初二就辍学回家,学艺无资本,打工难挣钱。二十来亩地一年收不下万把块钱,千辛万苦只得个温饱,逢年过节难换衣袄。昔日的梦想几成心头病痛,贫困的日子实在心头煎熬。

(二)奋争与借力冲刺

春雷一声甘霖降,精准扶贫到山乡。瞄市场、观风向、看行情、自思量。2016年,他看准了政策的真实转向,精准扶贫让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心花怒放。响应政府号召,学习成功榜样。

他几次自己跑到几十里外的化北屯乡千亩大棚蔬菜园区参观学习,不厌其烦地向驻村扶贫干部讨教,下定决心要在自家门口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创业园地——大棚基地。方向定了,技术哪来?观、问、学。除了观察学习周边村的大棚基地,他南下静乐,北上朔州,求师问计,量土测地,把村委会的所有农业技术书籍搬回家里看了一遍又一遍,,小本本上记满了技术要点,建棚数据。技术有底了,方向有了,怎么成型?粗略估算了一下,周边建成的大棚相当面积的每座要投资七、八万元,可他自己手里只有5千元,怎么办?穷人自有穷办法。从亲戚朋友家借来1.8万元,其余的车工、人工作业全部自己扛起来!三个多月的时间,他硬是独力支撑,除了必须雇佣的挖机和必须购买的材料外,他硬是只花了2万3千元就把一个占地1亩的大棚建成了。没有轰轰烈烈的竣工典礼,没有热热闹闹的庆祝酒宴,他默默地展开了自己的生产计划。秋收一结束,他就在缺棉帘、缺钢管、无卷帘机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条件下因陋就简地种上了香菜、生菜、心里美、油菜等冬令蔬菜。与此同时,在村委会和扶贫工作队的积极协调下,他的创业行动和工程得到了乡政府和县农委的高度重视,纷纷提出了相应的帮扶补贴计划。乡政府同时吸纳他贷款入股了新大象集团现代化养猪项目,县农委制定了专家指导生产计划,并特地对他另外建成的2亩核桃园提出了补贴扶持方案。

春节前,他的头茬蔬菜就要丰收了,初步测算,这个春节他的一棚菜就能收获2万余元。昔日的汗水浇筑了拔起穷根的支点,今日的热望赶上了精准扶贫的晨光。这个性格内向木讷、文化有限的农家汉子,用几十年的艰苦耕耘寻找发家的出路,在精准扶贫的政策召唤下,他二次创业的雄心壮志,从头至尾获得了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合力扶帮,他成功了。愿他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自建生猪养殖场致富

2015年8月1日,由县畜牧中心牵头在我县党校举办了宁武县首届生猪养殖培训会,聘请山西新大象养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文斌为大家讲解了新大象生猪养殖模式。

在听取陈总的讲解后,唐巨财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曙光,因为自己前前后后养猪多年,多半都只能挣个辛苦钱,赔钱是常有的事。得到合同养猪的好政策,他坐不住了。一算帐,作为贫困户的他能拿出的钱对于合同养猪所需资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于是他先后说服兄弟、妹夫等人共同筹措了10万元,在资金仍旧不足的情况下,他想到的先是猪场地选择与平整。为了少花钱多办事,他多方打听,从一旧矿上低价买回了一栋彩钢房,这让他的第一个棚的建棚费用大大降低。一座长40米的猪舍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建成了。养猪需要三相电,他多次找到电业部门沟通架电,而因手续问题供电迟迟得不到解决,因为没电2015年底他上猪场的希望泡汤了。2016年春节一过,他便多次找到供电局办理用电手续,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3月底电终于接通了,他本人一方面按大象公司要求完善圈舍,一方面继续筹措资金,因为要上猪场得向大象公司交纳9万元保证金(每头猪300元),最终在表弟的帮助下他交齐了320头猪的猪苗保证金,他的第一批合同猪在2016年5月7日顺利到场。在他全家的精心照料之下,到场的小猪长势好,成活率高,到了7月份他已看到了收获的希望。于是他又有了带领贫困户入股他的养猪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想法。在他的主导下,2016年10月,巨财合作社第二栋猪舍顺利建成,在大象公司和邮储银行的帮助之下,保证金也有了着落。11月23日他的第一批猪共计314头猪出栏,每头利润达435元;11月29日他名下的第二批合同猪共计1100头安全到场,此批猪也于2017年4月由公司统一回收。目前他的第三批合同猪长势正旺,唐巨财本人和入股到他合作社的贫困户也都信心十足。在唐巨财看来全国上下精准扶贫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但作为贫困户来讲,等、靠、要的思想要不得,打铁还得自身硬,脱贫致富还得靠自己,自己努力动一动,政府再扶一把,要自发脱贫与政策扶持相结合,脱贫才会更有效。唐巨财高兴地说,目前唐已是县里的名人,县委任书记都记着我这么一个从事养猪的老农民。

乡领导支持 靠养猪脱贫

苗玉,今年58岁,系本县阳方口镇大洼村人,以务农为生,由于大洼村土地贫瘠,地处宁武县东北部干旱山区,风沙较大,气候干燥,年降雨量不足全县平均水平的2/3,种地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低,辛苦一年也没有多少收入,生活很困难。几年前因开小四轮车下地干活时不慎翻车,把腿打伤,落下残疾。治腿看病花了很多钱,欠下很多外债,真是雪上加霜,连基本生活也无法保证。住的房子跑风漏雨,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搬到妻子娘家村袁家窑村居住。

就在最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经过村民代表评议,苗玉被评为精准贫困户,镇党委书记闫凯亮为帮扶责任人。闫书记多次到他家访贫问苦,嘘寒问暖,详细了解了他的家庭实际情况,并为他精心制定了发展养猪的脱贫计划。但当时还是心存怕猪得病死亡养不成的顾虑,也没有养猪的经验和技术,一旦赔了恐怕外债更多。闫书记亲自上门做他的思想工作,给他宣讲党的扶贫政策,讲养猪的好处。闫书记的话让其打消了顾虑,实现了“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下定决心搞养猪脱贫。闫书记帮他从阳方口信用社贷款5万元,顺利建起了猪圈,购买了3头母猪,3头母猪一年产下48头仔猪,卖仔猪13头,纯收入1.3万元,剩余35头仔猪留下自己喂养。一年下来小猪长大,毛收入10多万元,除去成本纯收入3万多元。今年有钱了,还清了外债,把破房也修好了,走出了困境,生活有了保障。是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的好政策,让他脱离了贫困,还清了外债,生活有了保障。苗玉全家永远忘不了党和政府的恩情,忘不了好书记闫凯亮。今后,他要在此基础上扩大养猪规模,继续走产业脱贫致富的道路。

配合政策帮扶 积极努力致富

王聚财,现年54岁,于1983年11月入伍,上过老山前线,参加过保卫战争。1988年12月退伍,经宁武县政府以计划外临时工安置于宁武岭沟水泥厂上班。1992年因病离职,回乡养病,后因供养孩子们上学,加之生活所迫,只能外出务工,与单位也脱离了。

孩子们逐步考入大专院校,父母也年迈多病,打工解决不了自己拮据的生活。2011年王聚财只好四处借款发展养殖,利用自家院落养鸡3000只,为了节约开支,自己当工匠,砌墙盖棚,夜以继日,终于在同年6月投入鸡苗。养上鸡后才知道管理上学问很多,自己完全是个门外汉,经过学习养殖知识,掌握了喂养及打疫苗等技术。经过努力喂养鸡开始产蛋了,由于他家居庙岭村最高处,车辆上不来,只能把鸡蛋肩挑下村底才能装车外卖。本来家里就缺劳力,鸡蛋价格又一路走低,饲养价格连续上涨,根本没有利润可挣,赔了辛苦又贴钱,后来就放弃养鸡了。王聚财又试着去养羊,由于不懂市场行情,饲养经验不足,高价购入,低价售出,加上频繁伤亡,结果连老本也差点赔进去,他又放弃了。做生意挣不了钱,打工维持不了生活,妻子离异了,真是屋漏偏遇连阴雨,他一度心灰意冷。但是政府没有遗弃王聚财,村两委把其纳入了精准贫困户,下乡干部和帮扶工作队给他讲政策、教技术,精神上、物质上都给了其很大的帮助。在大家的扶持下,他又振作起来了。

说实话,王聚财并不是一个等靠要的人,当贫困户的滋味很不好受,他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努力配合村干部和工作队的帮扶,终于脱贫了。在扶贫政策和扶贫人员的扶持下又购买了21只羊,经过精心饲养,已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只,一年下来羊绒及售羊收入可达20000多元。现在孩子们也长大了,人手也多了,家里购置了草料粉碎机,土豆粉面加工机,又进行了危房改造,很快旧房就要换新居了。他又购回农运车,闲时转转村,以货换粮,利润也还可观。心情顺了,生活好了,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

王聚财不仅脱了贫,还致富了,并积极向村两委靠拢。现已加入村两委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去带动和帮扶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帮助村集体向繁荣发展。

自立自强 脱贫致富

任增富是新堡乡王家沟的一位普通农民,从小家境贫寒,初中毕业,一直在村务农,一直以来全家十分辛苦的经营着自家的土地,在风调雨顺时收成还可以,如果遇到天灾,就连种籽钱也收不回来,当年生活就会很困难。

2012年和2013年他和妻子患病,药不离嘴,不能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可真是雪上加霜。于是就想着怎么样才能致富,通过调查发现种植药材收入还可以,于是和妻子商量后,决定种植药材。于是就投资8000多元买了黄苓、柴胡种籽,种植了26亩药村,通过辛勤的劳作,目前这两种药材都还没有掏根,但是光卖柴胡种籽就收入了3000元。

在种植药材的同时,他于2015年向亲戚朋友借资20000多元,买牛3头,我每天早出晚归,不管风吹日晒,经过精心放养照顾和不断的努力,现在已发展到7头,他计划继续发展下去,要发展到几十头。心动不如行动,只要下定决心,发展产业就一定能有收入,这样才能富裕起来,才能早日脱贫致富。

养猪致富靠政策
  张文后,今年59岁,阳方口镇冀家庄村民,妻子体弱多病,患有冠心病,眼晴高度近视,女儿正在读大学,他以几亩薄田养家糊口,他所在的村土地贫瘠,处于干旱地区,每年风沙多,气候比较干燥,年降水量及其稀少,他种的7.5亩土地,获取的收成完全依赖天气状况,辛苦一年下来获得的收入极其微薄。妻子张梅梅常年服药,使生活十分艰难。张文后有辆破旧的四轮拖拉机,还是95年产的,偶尔会靠给别人拉东西赚取点收入,但是这样的收入根本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生活上的实质问题,造成家里一贫如洗。是党和政府开始实行精准扶贫政策,使他看到了脱贫的希望,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评议,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开展精准扶贫政策以来,帮扶责任人和“第一书记”多次到家里嘘寒问暖,了解情况,他们通过详细了解他的实际状况,听取了他的脱贫思路和想法,精心制定了发展养猪的脱贫计划。但他很担心自已没有饲养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怕养猪投资大弄不好会更贫困,更何况还要筹集钱建猪舍。“第一书记”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宣讲相关政策和讲养猪的实际效益,从而彻底激发了他的内生动力。他利用家里闲置的物料修建了猪舍,购买了2头能繁殖的母猪和5头育成猪,共花费了1万余元,3个月后,两头母猪共生下了23头猪仔,经过几个月的认真观察,学习研究养猪技术,他基本上掌握了养猪技术,也有信心早日脱贫。在“第一书记”和帮扶责任人的政策宣讲下,他又积极参加各项政策的帮扶,参加了新大象生猪养殖合作社,贷款享受政策性分红,同时还参加了造林合作社的劳务输出,他说,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各级政府宣传贯彻执行得好,让他看到了脱贫的曙光,看到了致富希望。真心感谢党和政府的恩情,和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帮扶过他的人,他今后要加倍努力,走自力更生的脱贫致富路。

与村民联手养牛脱贫致富的吴美青
  吴家湾村位于石家庄镇汾河畔,海拔1100米,全年无霜期120天。吴家湾村属国家级贫困村。
  吴美青是吴家湾村的贫困户,2015年底,吴家湾村在精准识别贫困户时,将他家纳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家有4口人,吴美青本人49岁,初中文化,妻子有病,儿子无业,女儿在读大专,吴美青父亲95岁高龄,不能自理,负担较重。吴美青家有地9亩,由于种地靠天吃饭,收成低,通过购买化肥和地膜覆盖也收效甚微,解决不了大的问题,吴美青也曾想过务工增加一些收入,但是务工的活时有时无,没有个稳定的地方可以一直干活。政府扶贫会议上多次强调,要扶持贫困户发展养牛。吴美青琢磨着,借助上级的扶持发展养牛精神,不仅可以享受国家的贷款贴息政策,还可以带动周边贫困户致富,实现稳定增收。吴美青联合村里侯宝龙、吴建军、吴玉中等7户贫困户,借助金融扶贫小额贷款贷款35万元,另外筹资12万元,修建牛圈、办公场地18间,购置回35头优种牛。现在牛已经下牛犊15个,吴美青开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步。“人穷志不穷”,吴美青相信,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他可以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走得更远。  

农家乐开拓致富门
  王喜生,涔山乡王化沟村人,三个子女上学成为家中最大的负担。对于文化不高,又没有手艺的王喜生来说生活甚是艰难。
  2014年开展精准扶贫以来,王喜生被评为第一批贫困建档立卡户。同年悬空古村景点开始运营。这让王喜生看到了生活希望。悬空村景点刚开放,王喜生就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帮助下成为第一批经营农家乐的农户。虽然食宿条件不是很好,但是让王喜生尝到了甜头。为了能让农家乐进一步提升条件,王喜生作为全家的顶梁柱,起早贪黑在山里刨药材、采蘑菇。扶贫工作队也隔三差五帮着销售点土特产。搭着旅游扶贫这趟顺风车,王喜生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2017年王喜生被吸纳为生态护林员,工资收入8000多元,全家总算有了固定的收入,家里每年还可以借着旅游旺季赚点外快。同年又搭上了金融扶贫的好政策,王喜生贷款5万元入股县里的龙头产业公司,每年可分红3000元。喜生打算用每年的3000元分红继续提升农家乐的食宿环境,喜生全家都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扶贫队和村两委的热心帮扶,他更是坚定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靠养牛脱贫,带动周边养殖户
  周润付,是新堡乡芦草沟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从小家境贫寒,高中学历,一直以务农为生,全家十分辛苦的经营自家的土地,一开始收成还不错,但也无法满足全家生活所需,生活十分贫困,包产到户时家里分到一头牛,从此他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成家时,父母倾其所有为他又买了一头牛,由于从小对牛十分喜爱,对养牛也十分擅长,成家后第二年便增加了两头小牛。但是命运跟他开了个不小的玩笑,正在生活欣欣向荣的时候,他被检测出患上了肾炎综合症,开始了漫长的治疗过程,昂贵的治疗费用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无奈之下只能把平时当成宝贝的四头牛变卖。妻子也因难以承担这样的压力而与他离婚,从此他就带着孩子与父母相依为命,一直苦苦挣扎。在病情稍微缓和之后,他又重整旗鼓,开始思考今后的人生道路,毕竟有孩子要抚养,父母要赡养,生活还要继续,还是要找致富的门路,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后,他还是决定要养牛。因为他在这方面还有些优势,养牛的利润也比较高,村里的自然条件也适合养牛,养牛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所以他决定继续通过养牛来致富。做好决定之后,他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向亲戚、朋友、信用社借了两万元钱,买了五头西门达尔牛,重新开始了养牛生活。每日风吹日晒,忍饥挨饿,经过精心的照顾和不断的努力,慢慢的牛从四五头发展到十几头,慢慢的村里人也开始向他学习养牛,与他一起合作,他把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全部向村民们传授,渐渐的村里也涌现出一些养牛专业户,比如周礼成、周海军、周凤青、周新艮、郝明义等人,他们也都通过养牛富裕起来。同时,他也将养牛产业积极向全乡其他村推广。一直以来,他都尽自已最大的努力让新堡乡的村民全都富裕起来,促进该乡养牛产业的壮大和健康发展。

依托政策养牛致富
  53岁的岑彦是薛家洼乡上白泉村的一名精准贫困户,该村坐落在一处小山坳里,交通不便、吃水困难、耕地不多,以往家里所有花销就指望着这点耕地,年景不好就整夜整夜睡不着,怕影响收成,不过现在家里养着牛他也就没那么担心了。
  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起来,包村干部深入各村各户了解村民生活情况。考虑到岑彦村地理条件太差,家中耕地少,勉勉强强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也无法外出务工,家里经济压力非常大,经他本人申请,村干部入户核查,村民代表大会评议,评定岑彦一户为精准贫困户。
  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不断为贫困户带来好政策,与此同时,还特别注重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包村干部又一次敲开了岑彦家的门。
  在了解岑彦家的情况后,包村干部说,村里的地理条件虽无法大规模发展种植,但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里地广草肥,这么好的自然条件可以发展养殖业。岑彦为难道:“不是不想养,养殖需要人手,既要照顾家人又要照顾庄稼,哪有时间和精力,养牛倒是省事,但是没有钱买牛犊,也是没有办法。”你正赶上了好时候了,国家政策规定只要贫困户有发展产业的意愿,就可以申请三到五万元的贫困贷款,两年内免息,国家支持你搞产业搞发展,还不抓紧机会……包村干部带来的好消息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岑彦干涸的心田,让早已对生活丧失信心的岑彦重新燃起了斗志。
  2016年冬,在乡政府的扶持下,岑彦成功申请到三万元的贷款。用这笔钱他加入了合作社入股了宁武新大象养殖项目后,乡政府和合作社利用每户产业户5000元的产业资金到河北张北县购买优种肉驴,岑彦分到一头。
  2017年4月岑彦看到国家扶贫好政策和养殖的好前景。扩大自己的养殖现模,自筹资金20.6万元,购买优种肉牛23头,并雇佣2名工人,租用了该村亨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厂房和畜圈,自力更生开始了自己的养殖事业。岑彦说:“我要感谢党的好政策,还有包村干部的帮扶。我们农村人读书少,对政策理解不到位,没有这些好干部时时刻刻关心着我们,我岑彦怕是再过十年也脱不了贫。”这两年来,包村干部时时下村走访了解岑彦的情况,不仅为他提供了产业扶持资金,还教给岑彦养殖技术。今年,岑彦的肉驴下了小驴犊,自己养殖的牛也生下5头小牛犊,按照一头小牛犊市场价5000元,五头就是25000元,已经远远超过3026元的脱贫标准,再加上地里庄稼收成,岑彦依靠产业扶贫政策和主动发展产业的脱贫意识,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切切实实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这都要感谢党感谢国家的好政策给了我重生的机会。虽然今年已经脱贫了,但我还要趁着政策好继续发展养殖,等所有母牛都开始产牛犊了,收入就更加可观了。”问及以后的打算,岑彦说自己将继续扩大养牛规模,争取建成一个自养殖场,带动其他贫困户发展养牛。 

靠农家乐致富有门道
  高兰存,55岁,全家居住在涔山乡沤泥湾村,沤泥湾村地处管涔山腹地,山高林密,耕地少而贫,农作物产量不高。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沤泥湾村两委紧紧围绕乡党代会提出的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旅游产业龙头带动,建设旅游特色乡,保护好原始村落,因地制宜脱贫攻坚,建设宜居生态乡。2017年乡里招商引资引入资金成立了世纪冰封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对沤泥湾村原兵工厂留下的两个山洞进行了开发,高兰存随公司在工地上打工,从头至尾见证了冰封王国的开发。随着冰封王国的发展老高从中看到了商机,自己开始琢磨怎么样才能发家致富。别人带着资金来我们这穷山沟找商机,而我们祖祖辈辈守着这金山银山要受穷呢?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积极启发引导下老党员高兰存的思想变了,由原来的要我脱贫,变成了我要脱贫。老高积极谋划利用自己家的住房发展农家乐,接待游人住宿。说干就干,不到一个月老高就把自己家的空房粉刷一新,购置了床、被褥等床上用品,开起了农家乐旅馆,开始接待游客。村中的左邻右舍看到老高家有了游客住宿也来取经。老高则毫不保留的给大家出谋划策帮助大家发展农家乐。在今年的村容村貌整治中,老高积极带头发扬共产党员的带头作用,首先把自己家的老宅带头拆除,为村中村容村貌的治理开了好头,起到了示范作用。在2017年的入股世纪冰封王国时,有的贫困户怕赔本,不想入股,老高则积极带头带领沤泥湾村产业贫困户入股世纪冰封旅游开发公司,2017年年底每人分红400元,百姓有了收入,看到了希望。谈起今年的收入,老高乐哈哈一笑说:“今年不赖”。据了解,2017年年初帮扶单位市卫计委为其购买黑毛小猪两头,年底已回收,毛收入5500余元;世纪冰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全家已分红1200元;公益林补偿发放3150元;爱心煤200元;加上销售山货银盘蘑菇和农家乐住宿收入,保守估计老高家2017年人均所得收入高于国家贫困线标准。老高说脱贫离不开大伙的帮忙,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以前干事总是缩手缩脚,现在有了党的好政策,政府的支持,有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给出主意,想办法,指路子,他干啥事都觉得有底了。
  谈到未来,在新的一年里老高有了更高的打算,他说现在村里经过风貌整治,村变美了,人们不穷了,但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2018年他要继续好好发展农家乐,作为党员要和全村村民共同脱贫致富,一起奔小康。
 

编辑:闫凤婷

 

 

 

政务动态

行业信息

媒体聚焦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835666262
 业务联系:13835083357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