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6月26日电(记者王长山 王研 杨牧源)走出戒毒所的大门,小茜感觉外面的阳光是如此明媚,空气是如此香甜。她定了定步子,面向太阳,伸出双手,然后,快步向母亲跑去……
6月17日,对22岁的小茜来说是重生之日:经过近两年戒毒生活,她告别毒瘾,走出戒毒所,重新开始生活。“你说,我这是不是歧凤归途?”小茜微笑着说。
曾经,如花年龄的小茜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也辛苦地为理想打拼。直到她碰到被称为魔鬼的毒品,生活就此走入歧途。
“几个朋友约着在酒店一起玩,他们都在吸食一种东西,也推着我尝试一下,我很好奇,就跟着吸食。”小茜出生在云南省曲靖市山区乡村,16岁在昆明经朋友唆使第一次碰毒。随后,她又碰了几次,仅仅几天,小茜就上瘾了。这时,“朋友们”才告诉她这是海洛因。悔恨不已,却为时已晚!那一刻,她跌入深渊,生活轨迹就此跑偏。
毒品,让她失去理智。在与同样吸毒的男友争吵后,她愤怒不已,无法控制地伤害自己。她不敢告诉父母自己吸毒,每一天都过得如坐针毡。“活得人不人、鬼不鬼的。”
2017年10月,小茜被送入云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进所的那一刻,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开启“戒”字为主题的学员生活。
位于昆明远郊的云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是专门收治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场所。戒毒所按生理脱毒、教育适应、康复巩固、回归指导等步骤,有序科学地开展学员戒毒工作。
在去年建成投入使用的新所区里,生理脱毒区、教育适应区、康复巩固区、回归指导区规划得科学有序,诊断评估中心、戒毒医疗中心、教育矫正中心、心理矫治中心、康复训练中心等功能齐备。
为了培养戒毒学员良好的生活习惯,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甚至连牙缸牙刷、枕头衣服都按规摆放。对在外面“野”惯了的小茜来说,这些让她感到很不习惯。更难受的是她犯瘾时吃不下东西,不断呕吐。“吐的全是苦水。浑身难受,坐立不安,难以入眠,感觉无论怎么样都不舒服。” 小茜回忆进所初期的情景仍不断叹气。
根据生理脱毒期、康复巩固期等不同群体的戒毒人员情况,戒毒所分别制定食谱,为她们提供科学营养的膳食,再加上医疗人员的保障,心理咨询师的耐心开导,小茜成功度过了难熬的生理戒毒期。
之后,她进入教育适应期、康复巩固期……
小茜进了戒毒所,她的母亲接到通知后才知道小茜吸了毒。那一刻,母亲感觉到天旋地转,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竟然碰了毒品。
入所探视小茜时,母亲的眼泪哗啦啦地止不住。“你好好地改,妈妈等你出来!出来那天,妈妈来接你!”朴实的母亲没有责骂她,留下了这句语气坚定的话。
母亲的话让小茜有了无穷的力量。
她积极参加劳动康复,让自己的体魄更加健康;她刻苦参加职业培训,让自己拥有更多技能;她到宣泄室打打橡皮人宣泄情绪;她跟着舞蹈队一起跳舞……
期满前,诊断评估小茜的成绩为优秀。“经过民警的帮助和她的自己努力,小茜可以出所回归社会了。”戒毒所的民警说。
“6月17日!6月17日!”小茜不断念叨这个和自己生日一样重要的日子,一个自己将获得重生的日子。
最后一次参加劳动、最后一次跳舞、最后一次诵读戒毒誓词…… “戒毒所的学员生活十分难忘,但并不值得留恋。我和朋友们告别时,都说不要在这里再相见,我们外面见。”小茜说。
当天一早,小茜就开始收拾东西,整理床铺。她脱下有“云南戒毒”字样的外套,叠得整整齐齐后放在床上。接着,她穿上一件大红色的外套、换上了一双新鞋。“告别不堪的过去,迎接新生活。”
“出去好好找份工作。”“一定要坚持住。”“不能再回来了。”……一位女民警陪同小茜走出戒毒所,办理手续。
戒毒品、戒不良的生活习惯、戒交坏朋友……小茜下定决心,今后的生活仍是“戒”字当头。回到家乡后,要么找一份工作,比如去小超市上班,要么经营自家的床上用品小店。“毒品是恶魔,能吞噬美好年华,一定不要沾染毒品!”小茜咬紧嘴唇。
走出大门的那一刻,她高举双臂,迎接阳光。
门外的广场上,拿着给小茜买的红色新衣服的母亲早已等待多时。小茜奔过去,和母亲紧紧地抱在一起。然后,迈开大步,向前走去……
编辑:闫凤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