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大限度统一现阶段全国人民思想、凝聚社会各阶层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它必须经由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转化过程并“落地生根”内化为社会公众的道德品行,方能成为诸多价值观之“核”和社会有机体之“心”,最终真正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核心价值”。
通过核心价值观传播营造风清气正的道德氛围。充分发挥各种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和多样化媒体的作用,大范围多角度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道德氛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道德品行创造良好的生成环境。一方面,要优化传播内容。媒体要通过选择那些有时代感、高品位、内涵深刻的事例,在引导公众如何正确理解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如何解决涉及到价值选择的实际问题、如何得到经验与教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创新传播形式。不断研究新兴媒体传播规律,尤其要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将其打造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社区”和“舆论集散地”。
通过教育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立身做人的道德信念。家庭生活可谓是道德生成的“母体”,要将传统家庭教育理念与现实需求结合起来,使“邻德里仁”“长传诗礼”等家训、家教、家风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学校教育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转化为道德品行的关键性环节。青少年是否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败。必须把道德信念培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各门课程学习中的隐性渗透,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另外,不能忽视职业教育在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每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坚定道德信念和强大精神支柱。
通过文化熏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做中国人的道德风骨。文化是人类前进的道德明灯,应充分发挥文化熏陶的作用,恪守“文以载道”的道德风骨,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自豪感。要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通过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要激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藏的道德力量,与时俱进地大力宣扬和践行中国精神,让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在道德之光的烛照下,充满生命力地不辍前行,不断提升做中国人的“底气”。
通过实践养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为日常生活的道德行为。任何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注重实践养成,就要在社会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自觉行为。要鼓励各阶层人士广泛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在对历史的纵向分析和现实的横向对比中激发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道德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力量;要引导社会公众在参与社会实践中自觉践行核心价值,充分发掘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社会生活的伦理价值与道德能力,努力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要引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持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为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遵循,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善力量充分涌流。注重实践养成必须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不断创新公民道德实践方式。只有每一个人都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恪守道德底线,不断提升道德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道德光芒就会熠熠生辉。
通过建章立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化为约定俗成的道德习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转化为人们道德品行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通过建章立制和创建长效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化为公序良俗的过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到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和谐,最大限度维护社会秩序。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一套制度性安排,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公德心”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要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公众的道德自觉和良好愿望。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传播核心价值理念,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者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研究员 谈际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