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题2019>>媒体看宁武>>正文

 

人们依然把它叫做冰窖
2019-07-30 10:02   来源: 忻州日报

 

 

宁武境内的万年冰洞,受到旅游界和地质科研界的高度关注,那么,这个被认为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永久冻土层以外发现的罕见大冰洞一直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吗?这些光怪陆离、千姿百态、流光溢彩的冰柱、冰帘、冰瀑、冰笋、冰花、冰钟、冰佛、冰床、冰挂、冰兽、冰人等等,历来就是如此状貌吗?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溯历史:

原来,万年冰洞所在的宁武县涔山乡麻地沟村(原属已撤并的春景洼乡),地处管涔山腹地密林深处,村里人祖祖辈辈都知道村东阴面的半山坡有一个长年不化的藏冰窟窿,乡民们都把它叫做“冰窖”,而不是“冰洞”,也没有“万年”的冠词。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叶,人们依然叫它做冰窖。那时候,正在宁武初中读书的我每年秋季都要到山区去“支农”劳动。由于我们支农劳动的生产队就在麻地沟村,因此对当地情况有较多了解。

麻地沟村历来人畜饮水困难,于是,麻地沟村的先民们很早就发现并充分利用起了村东山坡上的冰窖。那时候,每当冬春季节,村里人除在圈坝内积冰积雪外,还把山地沟渠上大量的积雪和冰块通过人背畜驮,运到冰窖储存起来,以备来年使用。冰窖中的储冰除解决人畜吃水困难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就是酷暑炎夏,村里人把砍下的冰块背回家中消暑解渴,亦可下火消炎,发挥药用价值。冰窖积冰的传统,在当地由来已久,代代相延。

 

麻地沟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武县文物工作者曾对冰窖做过考察,1978 年始编的内部印制版《宁武县志》(送审稿)即有如下记载:

冰窖位于春景洼乡麻地沟村东南约1 公里处,坐南向北,方位偏西20 度。冰窖为天然石洞,洞口高宽均约7 米,洞口左有一小洞口,口低而小,因入口处积冰,无法量得尺寸。冰窖内有常年不化之冰,石壁四处均有滴水。村民传此处冬季雾气缭绕,夏季结冰不融。洞正中顶上有一小方口,里面一股渗水下滴,遇冷成冰,形成一个上下对峙、上垂下挺的连接而未相噙的晶莹冰柱。洞内正中有一水池,上结薄冰,下为水坑,其深未测,水坑四周有许多挺立锥形冰尖,如笋出土,分外秀丽。

从80 年代初开始,由于编纂地方志和接待来客的工作需要,笔者曾数十次前往冰窖勘察。而当时的冰窖,尚保存着原始状貌:

在麻地沟村东山坡,有一条通往山外的土路,路侧即是冰窖。它的周围是成块连片、高大茂密的原始次生林,后来虽因森林更新栽植了新的云杉树,但环形林带对冰窖的遮护作用依旧。冰窖敞口朝天开放,直径约10 米。敞口周边的塄畔上,生长着几十株笔直的云杉。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天然生长的云杉树,无一例外地侧身向窖口内侧倾斜,在窖口的上方自然汇聚。这些树冠构架成一个完美的穹顶,把窖口严丝合缝地罩护起来,阳光洒不入,风沙吹不进,而洞穴内的冷气也难以散失。

 

 

冰窖之口虽为筒状,但其面向那条过山土路的一侧,石壁塌落,乱石堆积与冰凌结为一体,凹凸参差,崎岖不平,形成一道倾斜约45°的坡壁,直通地表,人们循此即可蹒跚步入约30 米深处的窖口之底。

窖口之底即是冰面,20世纪50 年代尚存的那个从窖口直通下来、约10 米高的巨大冰柱,我们在80 年代中期考察时,已不复存在了。不过,在窖口底部的一面侧壁下方,确有一道高仅0.3米左右的狭缝通往地壳深处。

关于冰窖名称,也曾几度变更:当地乡民历来称作冰窖;1978年始编的《宁武县志》(送审稿)记为“春景洼冰窖”,1991年 和1995 年分别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芦芽第一山》和《芦芽山风物传说》均记为“万年冰窖”。上世纪末叶,伴随山西生态旅游事业崛起,特别是忻州市委和宁武县委联合特邀我国数十位著名地质和洞穴专家隆重召开管涔山旅游开发论证会之后,将宁武县境内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正式命名为“万年冰洞”。

 

 

随着宁武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20世纪末叶以来,麻地沟村的吃水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当地人早已不再依赖储冰积雪。而旅游业的兴起,强力推动着万年冰洞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经过清理的洞口,已经处于钢筋混凝土大厅的罩护之下;入洞的土石斜坡,已经修砌成平整的石阶;原仅约30 米深的洞口,已向地下延伸近百米,游人可以踏着人工构筑的木梯上下通达,沿途尽情观赏灯光辉映的各种奇特冰体,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看到的万年冰洞。

 

编辑: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835666262
 业务联系:13835083357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