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题2022>>法治宣传>>正文

 

反诈第一线丨民警解读电诈为何让人防不胜防?
2025-08-22 16:23   来源: 人民网

冒充亲友熟人借款、精准匹配需求获取信任、屏幕共享远程操控转账……如今,电诈手段层出不穷,为何总让人防不胜防?群众又该如何避免上当受骗,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近日,人民网采访了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民警苗智媗。作为长期奋战在打击电诈一线的民警,她结合实际办案经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哪类人群属于电诈的高危目标?针对这一问题,苗智媗介绍,当前电诈骗术已从“概率性撒网”升级为“精准化捕捞”。诈骗分子会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设计骗局,并非传统观念里只针对某一单一群体——所有有特定需求的人,都可能成为潜在目标。

很多人可能觉得,只有贪图蝇头小利的人才会上当受骗。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今的电诈在技术手段、话术设计、目标选择等方面都已全面升级。诈骗分子会将骗术融入日常生活场景,精准“拿捏”不同群体的需求,需求越急迫,受骗概率越高。

在具体案件中,诈骗分子的手段也极具迷惑性。苗智媗介绍,他们往往利用深度伪造技术制作虚假视频、音频等,在骗取事主信任后,诱导事主下载具有屏幕共享功能的涉诈软件,通过远程操控完成诈骗活动。

这些升级的骗术为何让人防不胜防?苗智媗分析,诈骗分子擅长针对不同人群的焦虑点设计诱导话术。他们常通过制造紧迫感的方式施压,比如冒充官方平台客服谎称扣费,冒充老板要求财务紧急转账汇款,目的就是让事主在慌乱中丧失判断力。当骗局与日常生活场景高度重叠时,群众往往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就已遭遇信息泄露和资产转移。

除此之外,电诈本身的特点也增加了打击难度。苗智媗介绍,电诈具有隐蔽性强、场景生活化、甚至跨国作案等特点,再加上诈骗分子不断更新技术手段、频繁更换骗局套路,都让治理工作面临更多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事主在遭遇电诈后,因害怕被家人指责、担心隐私泄露,或是抱有侥幸心理,不愿及时向警方报案,这也会影响打击电诈的整体效果。对此,苗智媗特别提醒:遭遇电诈后,一定要第一时间报警,寻求帮助。

那么,群众该如何防范电诈、守护好“钱袋子”?苗智媗建议,防范电诈要牢记“三不一多”原则,即“陌生来电不轻信、未知链接不点击、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同时,大家要主动学习反诈知识,关注警方、媒体等发布的反诈资讯和案例;一旦发现电诈风险,要第一时间拨打96110报警电话。(刘橦洁 许峥)


责编:闫凤婷

 

 

 

政务动态

行业信息

媒体聚焦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935054599
 业务联系:18635015866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