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题2023>>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正文

 

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丨走进山西陶寺,寻找4000多年前的那道光
2023-07-13 16:14   来源: 山西日报

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侯琎报道 6月的清晨,一道耀眼的晨光从塔尔山方向而来,穿过夯土柱之间第12个狭缝,此时晋南大地的新麦已经成熟,农民收起镰刀,准备回家给孩子们做一碗清凉的面,迎接最长的白昼。人们知道,这一年“夏”又如约而“至”。

每一年,太阳轮流经过观测台13根夯土柱间的12道缝隙,便是春夏秋冬的轮回交替。关于一年四季的秘密,早在4000余年前就写在山西临汾,这片叫做陶寺的土地上。

中华文明5000年,探源之旅从这里出发。

▲观象台与远处的塔尔山

方寸之间窥日月星辰,这是中国人的智慧

《尚书·尧典》云:“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2003年,襄汾陶寺古观象台的发现有力印证了《尧典》中的记载。

尧舜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中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三位部落联盟首领。而传说中的尧,其发祥地就在今天山西汾河流域的运城和临汾,古称河东地区。

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在陶寺遗址考古时,发现了一座古观象台,其位于陶寺古城遗址东南方向,有3个圈层的夯土结构。第一圈内的11座夯土柱由西向东方向呈扇状辐射排列。古人透过柱与柱之间的缝隙观测正东方向塔尔山日出的上切与下切,以此来确定当时的节气,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最基本的服务。这与《尚书·尧典》中“观象授时”的记载恰好相符。

▲在陶寺观象台,从观测点望向8号缝中的太阳。

按照考古专家和天文学家的初步结论,该观象台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会末期,比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英国巨石阵观测台还要早近500年,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

4000多年后,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再次将中国古老节气的神奇展现给世界,中国古人顺应自然、遵循四季变化规律的理念在世界舞台大放光彩。

原来古人的这份智慧,从陶寺开始,滋养华夏儿女。

华夏主脉从此延续,这里是“最早中国”

“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陶寺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重点遗址之一,是研究中国历史和古代文化,感知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必经之地,不仅展示了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也呈现出古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

▲陶寺城址的彩图

在280万平方米面积的遗址中,空前规模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墙、布局规整的墓地、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迄今为止最早的文字、成组成套的礼器、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种种考古迹象足以表明,陶寺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早期国家的形态,迈入了文明社会,是中原地区最早进入初级文明阶段的都邑性城址。

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曾将中华文明比作一条长河,“要知道她源于何处,才能知道她流向何方。”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立足于考古学文化谱系区系类型分析提出,大致在距今5000至4000年间,华山一个根、泰山一个根、北方一个根,三个根在晋南结合,这就是陶寺。“夏以前的尧舜禹活动中心在晋南一带,‘中国’一词的出现也正在此时……出现了最初的‘中国’概念。”

这是考古学家根据文化谱系研究,首次提出晋南为最早“中国”的观点。

▲陶寺遗址中期大墓MM22中发现的圭尺,是中国古代天文测量使用的圭表仪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队长何驽博士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有所变化,然而不变的基因是对地中、中土以及“地中之都”“中土之国”的观念认同。因此,判断最早中国的标准,应当是“地中之都、中土之国”观念的出现。

“我们可以非常自信地认为,只有陶寺是有物证来证明陶寺就是最早‘中国’。”何驽说。

上有“羲和”下有陶寺,这是一场古今对话

2021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卫星“羲和号”。“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中国人“天宫”逐梦。当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中国人的浪漫情怀让自古而来的梦想照亮了现实。

其实,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不是浪漫想象、凭空虚构,是有据可查的。在陶寺这片黄土地,千百年前的古人脚踏实地,更仰望星空,与宇宙尝试对话。从1978年开始,陶寺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彩绘陶器、玉器等文物。2021年3月,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一土一垒均严格按照原貌进行修建。在不久之后,陶寺宫城将借助实体模型,规制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古老的陶寺即将穿越时空,焕发新的活力。

▲陶寺盘龙,已非常接近后代夏商周及后世之龙的形象,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龙。

今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立项21周年,目前已实施完成4个阶段的研究工作,第五期正在进行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博士表示:“陶寺遗址在2002年作为首批都邑性遗址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近年来其所呈现出来的图景越来越全面清晰。经过44年的挖掘,我们深刻感受到,陶寺创造的文明就是中华文明的最主要来源,被我们后世所传承,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特点正是陶寺遗址所体现的。”

▲陶寺遗址博物馆规划效果图

夏至已过,气温渐升。陶寺观象台附近生长出一片金黄色的花海。艳丽的葵花花瓣、翠绿的叶子装点了古老的观象台,数千年的文明再次焕发生机。孩子们跟随父母也遥望着远方的塔尔山,学着唱起二十四节气歌。

“用不了多久,陶寺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将会展现给全世界,会有更多人有机会走进陶寺,回到4000年前,感受我们的中华文明。作为考古人,我们非常期待那一天。”高江涛说。

图片提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博士


编辑:闫凤婷

 

 

 

政务动态

行业信息

媒体聚焦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835666262
 业务联系:13835083357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