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题2024>>2024山西省两会>>正文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平遥古城又逢春
2024-01-28 09:45   来源: 山西日报

点击放大

雪后初晴,平遥古城沧桑中透着明艳,古朴里蕴含生机。

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晋中市考察调研,来到平遥古城。他指出,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两年来,晋中市和平遥县牢记领袖嘱托,全力推动“遗产保护首善地、国际旅游目的地、晋商文化窗口地、特色产品展示地”建设,在保护与传承中交出了崭新的答卷。

筑牢文物安全底线 守护历史文化遗产

现已成长为古建筑传统工匠专业技师的邵帅,从小生活在平遥古城城墙根下,古城是家园,保护古城如今是他扛在肩上的责任和义务。

“我进团队第一个项目就是修缮城墙。”从四川师范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邵帅,2012年进入山西朝杰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工作。

古城墙是平遥古城的标志,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是研究我国古代城墙防御体系重要的实物标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2021年10月初,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平遥城墙15处内墙女墙坍塌,36处内墙夯土滑落,5处城墙出现严重裂缝。在这次抢险修缮施工中,邵帅和他的团队沿用了桢干筑墙法,尽可能让古城墙“修旧如旧”。

文物保护需要传统工艺,也需要科技手段。

如今,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已进入运行阶段。平遥县一城两寺研究院副院长霍彬说:“我们已在4个遗产要素点安装了前端监测设备,重点监测裂缝和倾斜状况,实时进行数据采集、信息记录,通过系统的分析、传输、响应,实现对文物的保护管理。随着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完成,未来将实现古城内近30个遗产点的监测。”

平遥县文物所所长雷雅仙表示,平遥县已投资9000万元,全面加强143处文保单位的保护。完成了20处国保数字化保护项目;修复开放了荒废近百年的平遥武庙,再现了古城“左文右武”传统建制格局。

古城内,一个“地下城”的改造也在进行中。历时3年、投资13.9亿元的古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主体完工,对古城电力、通信、雨水、污水、燃气、消防6类地下管网进行综合提升改造。

“项目完成后,将彻底解决困扰古城多年的雨污分流、积水内涝、电力负荷不足等问题,是保护古城、改善民生的‘千年工程’。”山西建投古城改造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技术部负责人张磊说。

同时,平遥县在对古城内私有产权居住性质的传统民居进行保护修缮的基础上,铺开了总投资9.8亿元的古城“天面、立面、街面”专项整治行动,留住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传统古城风貌。对古城周边的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彻底解决城区雨水难排、交通拥堵的难题;在主要旅游通道建成4座人行天桥,疏通了城市堵点;对河道进行疏浚蓄水,修建省级湿地公园……

具有2800余年历史的平遥古城,正绽放着历久弥新的文化光辉!

推动文旅融合 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龙年将至,古城街头红彤彤的灯笼烘托着“平遥中国年”的浓郁氛围,国内外游客踏着青石板而来……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小巷道,经纬交织,主次分明。300余处文物、近3800座古民居错落其间,相映生辉,穿越时光与人们相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牢记领袖嘱托,依托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平遥县坚持不懈走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融合发展道路,持之以恒打造文化旅游节庆品牌。2023年,第23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凸显出国际化、院校化、市场化三大特点;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展映的57部影片97%为全国首映。《又见平遥》十年来经久不衰,累计吸引510多万游客慕名观看,去年全年演出913场,收入1.57亿元,创历史新高,成功入选20个国家级沉浸式文旅新业态、40个旅游演艺精品名录,均为全省唯一。

成熟品牌高歌猛进,新型文旅业态风生水起。据平遥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文琳介绍,利用古城内原棉织厂旧工业厂房改造而成的焕真·平遥科技艺术馆,以“数字科技+文化遗产”为主题脉络,为平遥古城增添了更多活力。该项目2023年8月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2022年建成的汉服体验馆带动全县旅拍发展到200多家,古色古香的老街巷上,身着汉服的人们衣袂飘飘,款款而来,仿佛再现时光深处的那段历史……

与此同时,第二期平遥县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培训课正在进行,200名景区讲解员和酒店从业人员认真听课练习。这是平遥县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一项具体举措。

2023年,平遥古城全年接待游客909万人次,门票收入1.2亿元。连续4年稳居“全国5A级景区品牌100强榜单”前十。

在传承中创新 让特色产品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保护好推光漆器等文化瑰宝,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发扬光大、推向世界。

牢记嘱托,全力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把传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2022年9月,平遥牛肉和推光漆器“非遗双宝”以“一镇双品”成功入选山西省级重点专业镇。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10月1日《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保护条例》施行,全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保驾护航。

“围绕平遥推光漆器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平遥县坚持以龙头带动、大师引领、特色经营、多元发展‘四轮驱动’,着力打造国礼、铸造精品、倾力文创产品,全方位增强链条功能,2023年平遥推光漆器年销售额亦达到1.5亿元。”平遥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主任杨怀元说,目前,平遥县国礼设计研发攻关小组设计产品62件(套),以国礼形式走出国门。

而平遥牛肉则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而焕发新生。

“一块肉、一把刀、一撮盐、一只缸、一口锅是平遥牛肉加工的‘五个一’原则,不添加色素,不用额外佐料,就能实现绵香可口。”正在生产车间忙碌的王天明说。

王天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牛肉传统加工技艺第六代传承人,也是山西省平遥牛肉集团有限公司蒸煮车间主任。他独创的注盐法和恒腌法新工艺,提升了牛肉的口感,提高了牛肉的品质。古老的非遗技艺,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如今,王天明收了徒弟,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有了第七代传承人。

平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占地600亩、总投资20亿元的平遥牛肉文化产业园也初具规模。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园将集文旅、生产、销售于一体,覆盖研发、生产、物流、检验等平遥牛肉生产全周期和各环节。全面建成后,平遥县牛肉加工企业将全部入园,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质量,大大提升平遥牛肉产业的整体质量和管理水平,形成集群效应,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平遥已经把“非遗双宝”“一镇双品”两张名片擦得越来越亮。2023年5月28日,山西特色专业镇·平遥非遗双宝中华行招商引资暨产业推介会在北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当日签约金额达23.5亿元。2023年12月3日,为庆祝平遥古城申遗成功26周年,中国邮政发行了720万套《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特种邮票,平遥古城成为永久“国家名片”。

龙年脚步临近,平遥古城喜迎春,她正以昂扬的姿态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报记者苗武军 白续宏


编辑: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835666262
 业务联系:13835083357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