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山耳东村火了。
位于耳东湖畔的“湖畔·桃花坞”露营地,原本计划五一试营业,“打前阵”的游客们慕名而来,“被迫”提前营业,一位难求。周边市民们沉醉于这里的山水柔情,让这个山环水绕、绿树成林的小山村,乡村变景区,美景变“钱景”。
日前,人民网山西频道调研组走进泽州县。这里的一村又一村,从“一时干净”变“时时干净”,“一村美”变“村村美”,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优解”,有了与城市不一样的风景,让更多城里人心而往之。
景区化乡村吹开经济“繁花”
夏日的山耳东村,起伏的山、流动的水、摇曳的树,深浅不一的绿在眼前铺展。
调研组一行与山耳东村党支部书记赵帅同行在乡间小路上,一起回忆着眼前这个小山村的蜕变。
“以前的山耳东村,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宽裕型小康示范村’。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里有砖厂、煤矿、面粉厂、饮料厂等多种产业,村民们住进了新房子,小山村真的变了样。”2010年,村里最后一个煤矿关停,赵帅意味深长地说,当时村里并没有马上发展新产业,而是意识到良好的人居环境的重要性,选择种树。一棵棵柳树、柏树、杨树,在一代代人接力下,村里1800多亩的荒山换来了如今的青山葱茏。“你看那山上,山上绿树成荫,山中果树环绕,山下碧波荡漾。”
山耳东村“湖畔·桃花坞”露营地。人民网 董童摄
环境一变,山耳东村的优势显露出来,有好山好水的自然环境,有紧邻市郊的区位优势,有晋城地方党组织主要创建者——陈立志遗迹等红色旅游资源……用赵帅的话来说,山耳东村各种优势很明显,在晋城是不可复制的地方。来过山耳东村的人,都说“山好、水好、村好、人好”,但是没花一分钱走了。
“但如何将这些优势利用起来?”赵帅很茫然,也没有方向。
2023年3月,《泽州县景区化村庄创建实施方案(2023—2027年)》出台。创建景区化村庄之举,是泽州县在山西省内的首创。方案中,“推进美丽乡村向景区化村庄升级”几个字眼,让赵帅有了惊喜,“就跟为我们村‘量身定做’的一样。”
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山耳东村最终将经营项目敲定了露营。在林海与鲜花簇拥下,一个个帐篷、天幕点缀其间;水上游玩,一解夏日的清凉;穿越林间的自行车道、人行步道建设正酣……从4月份开始,游人纷至沓来,山耳东村热闹了起来。有游客提前四五天就开始预订位子,有亲朋好友找赵帅订位子,他也只能委婉拒绝。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山耳东村,看山望水,体验原生态的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气息带来的闲适安然。“五一假期,消费人数3000人左右,营业额8万元左右,观光游客人数超过8000人。另外,因没有订上位子,每天有近200人遗憾地离开。”赵帅对露营地“五一假期”的经营情况进行了粗略小结。
经历了“实战”,赵帅有了新的想法:适当拓展露营烧烤规模,提高接待能力;增加水幕电影等设施,升级水上游乐;开展“环湖长征体验”等特色项目,丰富红色研学;连片开发农家民宿,打造品牌康养栖息地……自然淳朴的山耳东村,“美丽生态”引来“美丽经济”,一路生花。
村民共“绘”乡村新图景
“沙,沙,沙……”早上6点一过,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也“划”开了巴公镇南山村的清晨。村民们陆续从家里出来,清扫各自负责区域的卫生。
走进崔金梅的小院,干净整洁,一隅花开正旺。门口挂着“美丽庭院”“十星级文明户”的牌子,足见这位小院主人的勤劳。
多年来,南山村把建设和美村庄作为重中之重,融合村规民约、五会组织、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形成了“一约五会十星”的“1510”治理体系。特别是在星级文明户创建中,南山村坚持24年不断档,年年有评比、年年有兑现、年年有创新,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并重,激励村民主动“追星”,村民既得了“面子”,又得了“里子”,推动村风民风持续向善向好。
临近中午,暖阳正好。村民李连香正扶着77岁的母亲康复训练。李连香微微将助步器向前移动,母亲跟着缓缓向前。跟母亲聊聊小时候的故事,问问她想吃什么……一言一语间,母女二人面对面慢慢移动着,走累了,就原地歇一会。
村民李连香扶着77岁的母亲进行康复训练。人民网 董童摄
“4年前,母亲得了脑溢血,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只要不外出打工,李连香就把母亲接到身边,“妈妈养大了我,我就得养她老。”
南山村不大,一眼可以望到头。行走其间,感受到的除了如画的田园风光,还有扑面而来的文明之风。
南山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田宁兵介绍说,村里在“四议两公开”的基础上,事前增加了“一听”,事后增加了“一审核”。
“村委会每年干点啥,村民提意见和建议”“村里重大项目,从开工到验收,村民全程参与监督”“村里大小事项,百分之九十的村民同意才能列入计划”……悄然中,在南山村,大到村庄规划,小到村民福利发放,做到了“村民自己管理村庄”“村里的事情村民商量着办”。
翻开南山村的财务收支情况表,一项项收支明细简单易懂,“就是要让村民们直观看,看明白。”田宁兵说。
南山村的村务公开工作非常有特色,也非常接地气,大到工程项目,小到纸张笔墨,做到了“无隐晦,全透明”公开,切实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了“村民提、代表议、会议定、干部做、群众督”的村务运行体系。
南山村村民的惬意时光。人民网 董童摄
文明虽看不见,却是一个乡村的财富和底色;乡风虽摸不着,却能让人心齐、干劲足。30多年来,南山村无一起刑事治安案件,无一起上访事件、无黄赌毒现象,无重大矛盾纠纷,无群体性事件。
文明有“形”,润心无声。通过构建农村党建新格局,提升基层治理新效能,培塑乡风文明新风尚等抓手,泽州县一批像南山村一样的“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脱颖而出,打造了民风淳美的善治泽州。
文旅融合再“遇”千年古韵
“东西两大阳,南北四寨上,沿河十八庄,七十二条巷。”一首流传久远的民谣,唱出昔日大阳古镇的辉煌。这座历经2600余年的古镇里,城池寨堡、街巷纵横、官宅商居、寺庙祠庵比比皆是,35万平米的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完好,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散发出沧桑韵味。
大阳古镇阳阿清居。人民网 董童摄
如何“唤醒”这座千年古镇?大阳镇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古镇活化利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2015年,大阳古镇招商引资成功,开启了古镇旅游的开发与建设。“通过整治入市一批、租赁流转一批、作价入股一批、自我盘活一批,镇上所属6个村的闲置土地‘忙’了起来,沉寂的资源变成了活化的资产、流动的资本,村民变股民,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大阳镇到村工作大学生李鹏鹏介绍说。
一个个老院落,开发成民宿,大阳古镇发展步入快车道。在外打工的村民陆续返乡,或将自家老房子改造成特色民宿,或在景区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马才娥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在外当导游的她回到大阳古镇,成为阳阿清居餐饮部负责人。
“那院房子就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对面这个院子就是我们上小学的地方……”下午2点多,送完最后一波客人的马才娥,安静地坐在饭店一旁的遮阳伞下,看着不远处家里的老房子“新生”,童年的记忆涌上心头。
“大阳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以前在外打工,守不了家,居无定所,都是租房住。”看到家乡环境日益变好,马才娥选择回家,“每月15号,工资就按时打进卡里,村里越来越热闹,是满满的幸福感。
在大阳镇这座“活着”的、有烟火气的古镇里,有1.2万人原住民在古镇内工作、生活、创业,同时带动村民直接就业800余人,人均收入37240元。
“每天上下班,走在古朴的青石街上,看着小时候住过的老屋,我内心很平静,这也正是家带给我的那份归属感。”马才娥说。
大阳古镇古街。人民网 董童摄
修旧如旧的古建诉说着历史的过往,青山绿水中仿佛回到记忆中的故乡……在大阳古镇这幅古今交融的市井画卷里,能守得住时光,也看得见未来。
如今,古镇里的非遗工坊一条街正在建设中,在非遗传承人的传授下,将有更多的村民掌握一门技艺,文旅大产业将链出属于村民自己的小产业,让守着“宝地”的大阳人更多一种选择,也让大阳古镇的人气绵延。
编辑:闫凤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