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题2025>>培塑优良家风>>正文

 

清廉家风润万家||山西清廉家风故事展播⑫
2025-09-12 08:32   来源: 山西省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

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从红色家风中汲取养分,以清廉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山西省妇联挖掘本地资源,录制了100个清廉家风故事,用故事传承优良家风,用声音传递廉洁文化,为清廉山西建设凝聚“家”力量。本栏目内容均节选自《山西古代廉吏》,精彩的故事让我们深入了解山西廉政文化的丰厚积淀,感悟书中人物廉洁自律、刚正不阿的高尚品质,引导广大家庭汲取榜样力量、培树优良家风。

34

“布衣宰相”李孟

李孟(1255—1321),字道复,号秋谷,后唐皇室沙陀贵族后裔,祖籍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元代中书参知政事。

武宗即位后,滥行赏赐,奢侈无度,以致库藏空竭,宠信脱虎脱、三宝奴、乐实等敛财之臣,立尚书省,任为宰执,授以重权,通过发行至大银钞、增加税课等手段进行搜刮。尚书左丞相三宝奴等恃宠专权,惧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于是通过宦官李邦宁劝武宗另立皇子为皇太子,并以“建储议急”,亟召右丞相康里脱脱来议,因脱脱反对而作罢。至大四年(1311)正月,武宗死,爱育黎拔力八达立刻罢尚书省,并以“变乱旧章,流毒百姓”的罪名将丞相脱虎脱、三宝奴、平章乐实等处死。随即任命李孟和太子詹事完泽为中书平章政事以掌政务;三月,以储君身份,无须通过忽里台推举形式直接宣布即位(是为仁宗)。在这段虽隐秘却十分激烈的斗争期间,李孟一直居于京中,为爱育黎拔力八达出谋划策。同时人姚燧(武宗时任太子宾客、翰林承旨)称颂他说,当成宗死后和武宗末年,“洪济于艰,嘉猷是赖,两扶青天之红日”,张养浩(武宗时任太子文学、中台监察御史)也说他“两定内难”。

35

勤政清廉郑友周

郑友周(1552—1613),字仁甫,号毅轩,明代忻州府人(今山西定襄),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

在任期间,他勤政清廉,执法严明,逢冤必雪,遇错必纠。三年中,共有九名被判了死刑的重犯经他审理得到昭雪保住了性命。至于被判为徒刑而经他审理得到平反的人,更是多得不可胜数。于是,全府所辖各州县出现了刑罚清明、政事简约易行的局面。任内,他还曾一度代理潼川县令。当时,全县百姓流亡,土地荒芜,生业凋零。他十分痛心,便捐出俸金,购买了一千石粮食,用以开义仓救济断食的百姓和以工代赈开凿义井,招抚逃亡在外的百姓回乡复业。这一措施深得民心,百姓编成歌谣纷纷传唱,歌颂他的功德。士民们还为他建了生祠,将他当成救苦救难的神灵一样奉祀。万历二十二年(1594),他还曾受命赴云南担任考官。他怀着为国求贤的一片赤诚,不畏路途艰险,不避当时尚属蛮荒之地的烟疫瘴疠,奔波万里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万历二十四年(1596),吏部通过咨询访查对全国的官吏进行了考评,郑友周以政绩优异列为全国推官之首。

36

“三举卓异”于成龙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明末清初永宁州人(今山西方山),出身于破落的官宦家庭。明崇祯十二年(1639)举副贡。清顺治十八年(1661)出仕,历任广西罗城知县、四川合州知州、湖北黄州同知、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

罗城在明清鼎革、兵荒马乱之后,百废待举,最紧要的是稳定社会秩序,收拢民心,恢复生产。为此,于成龙相继采取了严保甲、抑豪强、抚流散、建学堂、修民宅、劝农事等一系列得力措施。首先是在全城建立保甲制,严惩案犯。境内初安后,他又约会乡民练兵习武,甘冒朝廷“未奉令而专征,功成也在不赦”的律条,抱着为民而死甚于瘴疠而死的决心,准备捣毁经常扰害的柳城西乡瑶贼的巢穴。在强大的声势下,西乡“渠魁俯首乞恩讲和,抢掳男女牛只尽行退还”。接着又在全县搞联防联治,周邻盗惧,“誓不敢犯罗山境”。

在安抚境内消除外患的同时,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散乡民来恢复农业生产,他经常深入田间寨穴访问农事、奖勤劝懒。农闲时带领百姓修旧宅、建学校、筑城墙,对近人新居的农家,还亲自题写楹联,以示鼓励。在此基础上,他又以刚柔并济的斗争策略,解决了当地豪强“数大姓负势不下”的问题,使这些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守规奉法。对贪酷官吏,于成龙则坚持必按事而渐除之,以去地方之蠹,以申百姓之冤。在他的悉心治理下,罗城仅三年时间就由乱到治,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喜人气象。


责编:闫凤婷

 

 

 

政务动态

行业信息

媒体聚焦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935054599
 业务联系:18635015866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