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时政要闻>>正文

 

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丨运城博物馆:鉴往知来,寻根五千年
2023-07-13 11:09   来源: 山西日报

6a709915-fb70-4324-ace6-de7e16bf19fd-W020230519468248033632.jpg

▲运城博物馆外景

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侯琎报道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一首上古民谣在盐湖畔传唱千年。在运城盐湖的西北方,有一座博物馆建筑造型像极了扎根于黄土高原之上的老树根,见证着华夏文明滥觞。这里便是国家二级博物馆运城博物馆。暑假来临,众多家长带着孩子走进这座博物馆,认真朗诵《南风歌》,穿越千年时光,触摸中华文明延绵不息的脉络。

今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运城博物馆,详细了解运城有关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早期历史发展等。他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90c1f98b-2fd5-4237-a2e8-94cba8b9aa6f-W020230519468248053161.jpg

▲学生们走进运城博物馆

运城处于晋陕豫三省交界,滔滔黄河水在此拐出壮美“几”字弯,将运城揽入臂弯。这里流传着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的传说,留存有永乐宫、后土祠、解州关帝庙等历史遗迹,孕育出关羽、王勃、柳宗元、关汉卿等文武俊秀。而这座运城博物馆,如一本大书,汇聚3万余件珍贵藏品,在黄土地上徐徐展开。

古老历史如镜,可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在运城博物馆,一件件珍贵藏品,都生动彰显河东大地的文化底蕴,勾勒出华夏文明的延续与传承。博物院进门处,一面雄伟壮观的浮雕墙上浓缩了与运城有关的历史故事。每当有参观者走到这里,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卫龙总会滔滔不绝地向大家介绍其中的典故:“相传舜帝曾在咱们运城的盐湖岸边抚琴高歌,这首歌便是那首《南风歌》。”

暑假以来,运城博物馆时常迎来爱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学生们,他们将课堂搬进了博物馆,在这里探索文明源头,与馆藏文物共情,感受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之光。

a2abb39661f94737a718608ae1cb1692.jpeg

▲游客在陶片文化堆积墙前拍照记录

博物馆内,有一面嵌有运城不同历史时期出土陶片的展示墙,10层陶片包括仰韶文化层、庙底沟二期文化层、龙山文化层,以及夏、商、西周、东周、汉代、近代文化层等。可谓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当结伴而来的孩子们好奇地望着这面沉甸甸的墙面,想用手轻轻去触摸历史的厚重。此时,“90后”讲解员燕晓静便会告诉大家:这面墙上写满了中华文明演进的符号。抬头望向它,就像在翻看一部河东先民生产生活留下的日记本,上面写满了历史长河中运城的厚重历史和灿烂文明,从而理解山西在5000多年文明史中的独特地位。

回望历史深处,探寻华夏文明。运城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积极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建设全面覆盖本体、附属文物和环境要素的监测体系,搭建国宝级文物保护实时监测与预警服务平台。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如垣曲北白鹅墓出土的周代“燕姬的嫁妆”、夏县师村遗址发现距今6000余年的石制蚕茧等,博物馆的展品不断丰富。

如今,运城拥有24座博物馆,不可移动文物6234处,国保单位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5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家级非遗项目和省级非遗项目数量均为全省最多。

7ad5763657964e5f986e5afdb45f9292.jpeg

▲学生走进运城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

文物“守得住”,更要“活起来”。运城博物馆馆长周文全表示:“博物馆的功能非常丰富。在继续做好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的同时,把凝结着河东地域优秀历史文化的文物研究好、传承好,把河东大地的历史文化研究不断引向深入,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目前,运城博物馆不断加快藏品数字化保护步伐,正在运用VR虚拟现实、裸眼3D、全息投影展示等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文物数字化采集、加工、展示,通过技术升级让文物“走”出展柜,努力提升文化传承发展和文物活化利用水平,让博物馆进入百姓的生活场景,文物古韵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文物保护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编辑: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835666262
 业务联系:13835083357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