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山西省忻州市老牛湾,风里裹着侧柏的清香。滔滔黄河水带着一身凉意,从晋陕蒙大峡谷奔涌而来,一头撞进忻州的怀抱。打这儿起,它便收敛了往日的粗犷锋芒,悄悄换上了温柔模样——满山遍野的侧柏像列绿色卫士,沉默地站成一道长墙,守着这方黄河的安澜。

俯瞰老牛湾。人民网 卢鹏宇摄
忻州是黄河入晋的第一站。这里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边无树鸟无窝”的不毛之地,当地人形容这里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在这片河水浑浊汹涌,两岸寸草不生的地界上,进行着一场持续四十余年的生态治理接力赛。
40年绿浪里,黄河记得偏关人的“笨功夫”
“下雨时,黄土顺着沟坡往黄河里灌,河水像稠粥一样。”回忆起过去的偏关,偏关县林业局退休干部王志敏感慨道:“当时为了绿化这片荒山,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
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偏关人开始了“与山较劲”的日子。土层薄、石砾多,他们就用垒石围堰,拉客土回填;悬崖陡坡,他们用管道送土、索道运苗,把树苗“种”进石缝里。“当时就是一个意愿,让黄河进入山西以后在绿色中穿行。”王志敏说:“就这么一个愿望,多少年来不离不弃,始终坚持到现在。”
如今,漫步于偏关县的河岸边,王志敏的眼神里充满着欣喜。每走几步,他就要拿出手机为植物拍照。“这是黄刺玫,这是车前草,这是蒲公英……”得益于多年来的植树造林,各式各样的野生的灌木、苔藓和草本植物渐渐地填满了树木间的空隙,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王志敏正在记录植物长势。人民网 张超宁摄
40余年的接力,偏关的山变了:长城、黄河、关河三条130公里的防护林带、马道咀、老牛湾等10多处万亩林业工程,把昔日荒山变成如今层层叠叠的绿浪。截至2025年,偏关县林地面积达121.3万亩,绿化率达48.6%。
每天船桨声中,黄河看见清漂队的“狠劲”
清晨七点,随着保德县黄河清漂打捞队的无人机缓缓降落,黄河保德段天桥库区至山煤国际段9.14公里河道的清漂工作也正式开始。“以前划小铁船,用网兜捞,一天只能清理一小块。”保德县交通运输局海事服务中心主任高瞻转身跳上“长臂船”——船头的两个“机器人臂”正把坝前的垃圾“抱”进船舱,不远处坝口的“水葫芦”吊装网兜精准落下,把垃圾转运至天桥水电站。

清漂打捞队正在与天桥水电站联合作业。人民网 卢鹏宇摄
2023年以来,保德县黄河清漂打捞队根据河段特点,引进了两艘独特的清漂船和一道能抗击40吨拉力的拦污浮排。在这些“硬核”装备的帮助下,打捞队日均清理200公斤漂浮物,累计已清剿63.47吨水上垃圾。
“我们就像是黄河的‘守门员’,绝不让一个‘球’(垃圾)从我们这过去!”高瞻的话里带着一股子狠劲。
“你看,那只野鸭跟着船跑呢!”高瞻指着水面,一只野鸭正追着快艇的尾迹嬉戏。这是清漂队最开心的时刻——“以前水面全是垃圾,鸟都不来;现在碧波荡漾,鸳鸯、野鸭、白鹤都回来了。”看着如今黄河的变化,高瞻眼里含着藏不住的骄傲。
岸边的风里,黄河闻见唐家会的“甜”
农村因河而美,农民因河而富,产业因河而兴。
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走进河曲县唐家会村,温室大棚的果香、玫瑰园的花香扑面而来。“以前我们是纯农业村,村民靠种玉米糊口。”唐家会村党支部书记张永贵指着村里的温室大棚,“现在,黄河就是我们的‘金招牌’。”
走进唐家会村的玫瑰香葡萄大棚,村民正在招呼着从县城赶来的游客。正值葡萄成熟的季节,一串串成熟的葡萄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这里的葡萄甜度高,品质好,每斤可以卖到二十多元,这一个大棚每年就可以为村民增收20余万元。”唐家会村到村工作大学生张雪介绍道。

唐家会村村民正在采摘葡萄。人民网 张超宁摄
唐家会村的“变”,始于“特”字:特色大棚、游乐园、农家乐,依托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区位优势,唐家会村开发了各式各样的特色产业,年稳定收入180万元以上。随着黄河生态向好,唐家会村的旅游资源成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绿林染翠山岗,碧波照映蓝天,产业透着生机,多年来,忻州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下足功夫,全面发力。2024年,忻州市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持续加强,黄河干流临岸1公里范围内的101户工业企业一律依法关停取缔,争取“三北”工程、地灾治理、森林防火道路建设等各类资金14.6亿元,增长80.2%,黄河“几字弯”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2024年国家示范工程。据统计,2024年忻州市21个断面中,除禹庙因断流无数据外,其余20个断面均为优良水质(I~III类),占国、省考断面总数的100%,黄河流域沿岸生态恢复能力不断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马立明、桑莉媛、麻潞、武笑、卢鹏宇、董童、张超宁、薛亚梅、马梦迪)

责编:郝宇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