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时政要闻>>正文

 

人民日报看山西 | 山西褐马鸡种群数量稳步增加
2025-08-22 17:36   来源: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1日 第 10 版)

位于吕梁山中部的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杉遮天蔽日,林中流水潺潺,这里是山西省“省鸟”褐马鸡的主要栖息地。

一大早,庞泉沟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杨向明穿上迷彩服、背上长焦相机,进山巡护,“褐马鸡警觉性强,活动比较隐蔽。运气好的话,这个季节能看到褐马鸡带着幼仔觅食”。

褐马鸡是生活在森林的一种大型鸟类,属于我国特有珍稀雉类,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北京、陕西部分林区。

褐马鸡体高约60厘米,体长1米—1.2米,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尾巴高高竖起,生性好斗。20世纪80年代,受人类活动增多、森林生态系统破坏等因素影响,褐马鸡一度濒临灭绝。为保护褐马鸡,山西省逐步健全就地保护体系,已建成的46个自然保护区中,有1/3将褐马鸡作为重点保护对象。

庞泉沟保护区1980年成立,是山西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也是山西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庞泉沟持续开展褐马鸡地理分布、生态生物学习性、种群数量特征、生化生理等方面研究,为全省褐马鸡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传统监测方式主要依据羽毛、粪便、脚印和声音等识别褐马鸡。现在,红外相机、卫星追踪器、无人机都是我们的‘眼睛’。”杨向明在庞泉沟工作35年,一直参与褐马鸡保护工作,见证了监测技术的进步。

除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也是重要手段。庞泉沟保护区从1982年开始进行褐马鸡的人工繁育研究。走进位于庞泉沟保护区核心区八道沟的褐马鸡救助繁育中心,只见饲养棚舍依山谷而建,大棚内部依据褐马鸡的生活习性,被划分成多个不同区域。大棚一侧专门修建了步道,方便游客近距离观察褐马鸡。

在人工饲养褐马鸡的工作中,繁殖是重点和难点。杨向明和同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总结,成功掌握了“家鸡代孵褐马鸡人工繁殖技术”。褐马鸡的蛋由母鸡代孵,孵出后也由母鸡代育。人工饲养的褐马鸡有家化现象,通过在半野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可以增加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庞泉沟保护区还同国内多所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取得了褐马鸡电孵化等一系列成功技术和科研成果。庞泉沟已累计人工繁育褐马鸡300多只,在种源保存、课题研究等方面作出贡献。

一年冬天,保护区一位管护员带杨向明蹲守在老蛮沟,在那里等到了一群褐马鸡。“居然有100多只,这是我工作以来见过最大的群体。”多年过去了,杨向明仍记得当时的震撼场面。

为进一步摸清家底,2022年—2024年,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开展了褐马鸡物种专项调查。调查重点在吕梁山地、太岳山林区、中条山林区3个独立区域开展,采用规划样区、布设红外相机、开展样线、栖息地植被样方调查等方法,重点查清褐马鸡的分布、数量、栖息地及保护管理现状等。

调查发现,山西褐马鸡分布区域逐渐扩大,种群数量稳步增加。褐马鸡分布范围从2000年的28个县扩大到目前的45个县,分布区总面积达到11900平方千米,种群数量从1990年的50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1.9万只左右,数量居全国首位。

“以前普遍认为褐马鸡生存在海拔2400米以上的森林地带。这次调查发现,褐马鸡向下能到山西中部的一系列盆地、汾河谷地的森林边缘,向上能到2400米以上的亚高山草甸。”杨向明担任专项调查技术总负责,他表示,褐马鸡的扩散通道、扩散方式以及新栖息地条件下的活动规律等很多新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去年以来,庞泉沟保护区正在进行一项新课题——重点保护物种样本基因检测项目。已采集到褐马鸡的羽毛、粪便、血液等样本45份。眼下,庞泉沟保护区高级工程师赵战合和同事正在对采集到的核酸样本进行测序分析。“通过这个项目,可以掌握褐马鸡的种群结构、遗传多样性等信息,为下一步科学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赵战合说。(付明丽)


责编: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935054599
 业务联系:18635015866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