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时政要闻>>正文

 

黄土坡结出“金穗子” 保德小山村的丰收密码
2025-10-11 16:29   来源: 人民网

初秋的保德县腰庄乡白家墕村,晨雾刚漫过黄河岸的山峁,田野里已传来农机作业的轰鸣声。

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村子,连片的谷子地如金色绸缎铺展在黄土坡上,沉甸甸的谷穗垂着穗头,在风中泛起层层涟漪。“这400亩示范田,今年亩产617斤,比往年足足增产一成。”正在地头查看谷粒饱满度的大河山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笑着说。

保德县白家墕村谷子种植基地。冯晓磊摄

2022年春天,这个曾靠天吃饭的小山村迎来了转机。合作社流转的1400亩土地中,400亩被划为旱作谷子机械化耕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引进晋谷21号优质品种和全覆膜集成栽培技术。

“过去牛耕手播,一亩地收400斤就算好年成。现在从耕、种到收割全是机械化,省了人工不说,苗齐苗壮,病虫害也少了。”68岁的村民老王蹲在地头,望着田埂边整齐排列的农机具——7台拖拉机、60多台套配套农机,像列队的“铁牛”随时待命。他掰着指头算账:“托管给合作社后,我家8亩地,光土地流转费每年就有4800元,在基地打工每天还能挣120元,一年下来比自己种地多挣近万元。”

标准化种植不仅带来了产量跃升,更让小米品质“提档升级”。在合作社的初级加工车间,谷子经过筛选、去壳、分级,金黄的小米在传送带上流淌,散发出淡淡的米香“。过去小米1斤顶多卖2元,现在按照标准加工小米,又获得绿色食品认证,400亩示范田总产值达69万余元,纯收入42万元。”正在包装小米的村民说。

“以前村里壮劳力都外出打工,现在合作社有60多台农机,光农机手就雇了8名,不少年轻人开着自家的拖拉机来托管土地。”村干部白志光指着村口新盖的几排砖房说。去年,合作社带动90多户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有的买了农机,有的翻新了窑洞,村里的小卖部也添了新货架,经常能看到来村里收购小米的外地货车。

“下一步,我们争取要把这1400亩地都打造成标准化基地,再上条深加工生产线,让‘白家墕小米’顺着黄河‘漂’向更远的地方。”白志光望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声音里满是底气。(乔龙飞)


责编:闫凤婷

 

 

 

政务动态

行业信息

媒体聚焦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935054599
 业务联系:18635015866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