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时政要闻>>正文

 

让创新的火花从“一馆”燃向“全域”
2025-10-28 11:29   来源: 山西日报

秋日暖阳下,山西博物院内人流如织。青铜肃穆、陶俑生动、壁画斑斓,观众或驻足端详,或沉浸体验。今年国庆、中秋假期,16.1万人次的到访量,充分印证了这座文化地标的独特魅力。作为第七次全国博物馆(一级馆)运行评估总分第一的获得者,山西博物院正日益成为了解山西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今年5月,国家文物局揭晓了第七次全国博物馆(一级馆)运行评估结果。山西博物院凭借其卓越表现,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评“优秀”,成为全国23家获此殊荣的博物馆之一。面对涵盖管理、服务、社会评价等39项指标的全面考评,65.8万件(组)藏品的“厚家底”固然重要,但真正让山西博物院脱颖而出的,是其突破陈规、重塑观展体验的创新探索。正如院长王晓毅所言,要让文物自己“讲故事”。

从单一展陈空间升级为沉浸式互动体验,山西博物院完成了一次“以人为中心”的深刻转型。经过多年精心改造的“晋魂”陈列展,借助场景化布局与AR技术,使观众平均观展时长从40分钟延长至两小时,二次参观率提升三成。这正是文化创新“润物无声”的力量。

如今,“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到博物馆去”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山西全省226家备案博物馆坐拥丰厚资源,成为一所所为人们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熏陶的“大学校”。山西博物院作为头部博物馆,有着文物的厚重、展览的多元、文创和活动的创新,但在节假日也面临着“预约难”的“幸福烦恼”,而一些基层博物馆馆藏瑰宝还存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况。这背后,实则是几个亟待破解的深层课题,如何在人潮中守护观展品质?如何让更多藏品走进大众视野?回答好这些问题,关键要在“文博热”中更好统筹文物资源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真正让文物“走”出展柜,让历史“活”在眼前。

打破物理空间限制,探索多元开放模式。近日,山西博物院“无边界历史教室”走进柳林县锄沟小学,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触摸文明、对话古今的窗口。这种将展览送入学校与社区,嵌入车站、商圈等公共区域的方法,有效延伸了“文化半径”。期待更多的博物馆能走出去,持续拓展边界。同时,在展陈时间上,不妨延时开放、弹性开放,用心打造“博物馆奇妙夜”,开设特色专场,满足不同群体观展需求。

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文物在云端生动呈现。当前,以“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为代表的平台正构建更立体的线上展示体系,通过人工智能及VR、AR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公众提供了全新的文物观赏与互动体验。未来,通过持续丰富云展览、互动课堂等形式,支持各级博物馆依托地域特色打造“一馆一策”数字展陈,让文物在线上焕发新生。

构建协同发展格局,盘活全域文博资源。以山西博物院为龙头,可进一步完善全省博物馆协同发展格局。通过联合培养人才、帮扶地方馆挖掘特色资源、推动社教活动深入基层等举措,构建资源共享、策展共研、人才共育的良性生态。让更多文博资源“走进生活”,成为滋养城乡、惠及民众的文化活水。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山西博物院荣获“第一”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期待创新的火花能从“一馆”燃向“全域”,让更多沉睡的瑰宝在天地间苏醒,让三晋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胡颖楠)


责编: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935054599
 业务联系:18635015866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