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九场新闻发布会,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同志作了介绍。
“十四五”期间,省自然资源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定位,聚焦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大局,高水平保障发展、严起来保护资源、改革牵引保护生态、牢守安全稳定底线,高质量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自然资源对我省经济社会大局的支撑保障作用愈加突显。
国土空间格局更加优化
构建了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省级总体规划全国第6位获国务院批复,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全部获批,推动解决了矿权与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等历史矛盾,统筹衔接中部城市群、山西省黄河流域等专项规划,积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科学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主要解决了土地“怎么用、能不能用、用得是否公平”三个层面的问题。统筹划定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根基,城乡空间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资源安全底线更加稳固
坚持“把家底摸准、把饭碗端牢”,持续开展土地、矿产等资源调查监测。“十四五”以来,我省耕地总量三连增,2024年耕地数量较2020年底增加22.49万亩,连续25年实现省内占补平衡,基本实现了耕地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布局稳定。
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省财政投入勘查资金18.5亿元,对查明资源储量的63种矿产、1425个矿区开展矿产资源国情调查,特别是对铝铁铜金等紧缺性战略资源加大勘查评价,将全面超额完成“十四五”找矿目标任务。此外,我省非煤矿产资源同样底气十足,目前发现矿种120余种,其中33种保有资源量居全国前10,煤层气、铝土矿、耐火粘土和镁矿居全国第1,能源资源饭碗端得更稳。
服务经济发展更加精准
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十四五”期间,全省批准建设用地77.23万亩、供地85.49万亩,全面保障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雄忻高铁、集大原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用地。在全国率先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省市县“三级联办”,明确建设用地授权委托事项;完善土地指标交易调剂办法,目前有借用和调剂两种方式,五年来借用3.62万亩指标保障了阳泉市铝产业链一体化等86个省级重点项目,调剂6.09万亩指标保障了56个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各市县和开发区全面实现了商服和商住两类经营性用地网上交易。深化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全省统一规范、高效专业的矿业权市场,交易金额超千亿元。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开展战略性矿产共伴生、低品位资源再评价,能采尽采。显化“标准地”改革效应,工业用地全部按照“标准套餐”供应,企业拿地即开工,免去跑部门、等审批,出让宗数和面积均居全国前列。连年超额完成消化批而未供、处置闲置土地国家任务,全面盘活利用土地资源。
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夯实
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五年投入200多亿元,接续实施国家山水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争取了7个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获中央资金补助41亿元,累计开展生态修复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约1/5。9个设区市全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将全面“清零”,超额完成“十四五”时期修复任务,2个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部署56个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以22.2万亩土地要素重组,助力了我省农村发展新业态。绿色矿山建设居全国前列,281座矿山达标。
便民惠民成果更加丰硕
强化科技监管赋能,推行省市县三级实时视频监控系统,5623个监控点位对非法采矿点等重点区域全天候监测,覆盖面积超5万平方公里。实景三维场景应用多元,辅助政府管理决策、助力文化遗产保护等2个案例,入选国家级实景三维数据创新应用典型案例。
“晋心登”不动产登记服务品牌成国字号招牌,建成全国首个省级不动产登记调度中心,交房、交地即交证,牵头实现周边10省份“跨省通办”,联合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打造“30分钟便民服务圈”,实现贷款、登记、办税一窗搞定。
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域可防可控,建强防治责任和技术支撑“两个机制”,争取国债资金15.73亿打造立体化防治体系,开展86处治理工程项目,将消除约7.6万人受地灾隐患威胁,强降雨转移撤离约16.2万人,地质灾害成功避险319起,筑牢生命安全坚实防线。(记者 牛牧瑶)
责编:闫凤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