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县涔山乡坐落在管涔山腹地、汾河上游,因山得名。
八月立秋,大地丰收。走进宁武县涔山乡大石洞村,只见绿树环山、民居散落、角旗拂动、秋千摇晃,村道干净整洁,污水有效管控,垃圾分类整理,一幅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田园画卷映入眼帘。这,就是该县贫困村整村提升的一个缩影。
实施整村提升工程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大石洞村全村户籍人口169户361人,长住村人口31户48人,精准贫困户89户220人。2018年整村全部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8280元。近两年来,大石洞村投资400多万元实施整村提升工程,对该村的路、网、水、电、房、墙、门、厕等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实施了绿道河道治理、农村特色风貌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综合治理,促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越来越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就这两年哇,我们村发生的变化太大了。你看,眼瞅着户户家里门外干净了、房前屋后绿起来了、村庄环境美起来了。”谈及村容村貌的变化,该村党支部书记丁润虎不由得欣喜万分。用村里群众的话说,“村里这几年的变化真是大。”
风景如画的大石洞村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实现产业全面振兴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也逐渐离人们远去。而大石洞村的乡情记忆室,关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展览品极具文化气息,不仅可以让人了解农耕文化历史,还能让年轻一代从中领会农民农耕劳作的辛苦。涔山乡旅游发展顾问、滴水洞景区总设计师尹怀玉介绍说:“农耕文化馆收藏了许多件农具及传统农家用品,都是多年前的老物件儿,留下了老一辈曾经的记忆。”
摄影爱好者来景区采风
发展特色产业,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可持续增收的动力。大石洞村采取“旅游+原生态作坊+贫困户”模式,成立了滴水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开发滴水洞景区。总占地面积9.6平方公里,以仿生态的山门为界,山门内为滴水清泉等景观,山门外为服务和参观体验区,建设有大型停车场、民宿区、餐饮区、加工作坊、烧烤演艺场、民间物品展览场,是休闲度假、参观体验农耕文化、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基地。美丽的村庄美景和丰富的体验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也吸引了网红直播。一位在YI直播平台拥有100万粉丝的网红女生在滴水洞景区现场直播时,不时有“这里真的太美了”“这里真的推荐大家来游玩”的语言表露。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涔山乡以贫困帮扶资金入股旅游开发项目,带动了大石洞村及周边贫困户231户571人参与产业链获益实现稳定脱贫。大石洞村被省文旅局评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村”。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提升乡风文明水平
为提升和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倡导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大石洞村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标准化卫生室和文化室、爱心超市、电商体验店等,成为农民群众新的“精神家园”和“生活家园”。其中爱心超市结合电商物流,促使产品上网、品牌提档,莜豆面、毛尖茶、麻麻花、银盘蘑菇等农特产品都有了商标、有了精美的礼盒包装,走上标准化、品牌化道路。
土炉烤饼坊
酿酒坊
“脱贫并不只是物质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思路和精神上的脱贫,只有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才能真正激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志气和决心。”这是涔山乡党委书记张建平在全乡脱贫攻坚鼓劲会上说过的一句话。大石洞村着力推进“志智双扶”工程,加强对贫困群众教育引导,通过常态化宣讲和精神鼓励等形式,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改变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形成良好的文明新风。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开展了“四德”建设和“三自一带”奖补活动,采用积分制方式对卫生整洁、敬老爱亲、文明道德等方面表现良好的家庭给予积分、荣誉和资金奖励,有效提振了贫困群众精神状态。大石洞村的一位村民说:“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这种拿积分就能换东西的方式我们很待见,我们一定会更加勤快,靠自己的双手把日子过得更好。”
近年来,涔山乡依托独特生态优势和日益升温的乡村旅游,将整村提升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一起考虑、一起谋划、一起推进,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构建生态宜居乡村,让山沟成为风景,让河道成为景观,让农舍成为民宿,在山水间寻找乡愁。在这套强有力“组合拳”作用下,涔山乡不仅成为整村提升的典型示范,也成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双核引擎。目前,大石洞村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牵头、农民参与、协同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发展格局。
整村提升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基础要求。宁武县统筹城乡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大力实施整村提升工程,先后投入资金10亿多元,实施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146个贫困村和87个非贫困村实施整村提升工程,对122个贫困村的342公里农村公路进行了改造,完成了98个村卫生室新建改造和设施配套任务;对1558户危房进行了改造,完成326个村的饮水安全工程、254个贫困村的文化场所建设;建成3个移民小区,回购4个安置点,81个村整村搬迁旧房拆除、村庄销号全部完成。(刘强)
(图片由张会武 梁兴国 赵建军 曹滨 李林春 摄)
编辑:闫凤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