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时任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委组织部干部的高本增,
在一次完成永和县拍摄任务途径大宁县时,偶然听说了村医贺星龙的故事。
喜欢拍摄优秀党员先进事迹的他,按照心中的筛选标准,决定跟拍贺星龙。
从翼城县城到大宁县乐堂村,驾车单程至少要走4个半小时,
他或开摩托车跟着,或开小金杯车跟着,一跟拍就是3年,
也用这最简单没有修饰的镜头,
一点点真实地为我们记录下这位榜样感人肺腑的故事。
选择
贺星龙是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大宁县乐堂村的村医,
2000年,20岁的贺星龙从卫校毕业实习后,
放弃留在条件较好的县医院,选择回村当一名医生。
自此,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贫瘠偏远的吕梁山南麓,
他以一名医生的一己之力,守护起黄河岸边28个村的百姓。
乡亲有病,他24小时随叫随到;付不起药费,他能免则免。
谈及原因,他说,是乡亲凑钱让我学医,
是贫瘠土地上的乡亲们让我实现了梦想。
回村
然而贺星龙刚回村时,
连最起码的卫生所、听诊器、血压计、药品都没有。
父亲将准备给他娶媳妇的一孔土窑洞腾出来,
又把卖玉米的400元钱拿出来,
不够,又把家里仅有的2只绵羊也卖了,
一共凑了960元钱,为他筹建起简易的诊所。
图为贺星龙的诊所和他的摩托车。
信任
诊所有了,开始却没有人找他看病,
因为人们并不相信他这个毛头小子的水平和能力。
于是,听说谁病了,他主动登门为病人免费看病,药不要钱;
第二年一开春他还印了4000张宣传页,发到周围的村里,
把“24小时上门服务”的承诺做成手机的彩铃……
直到有一次,上乐堂村的张立山老人被大医院连续下过三次病危通知,
为了查清老人的病情,他白天出诊看病,晚上观察治疗,
终于帮老人度过危险期,治好了他的病,
人们终于开始真正相信他,找他看病渐渐多了起来。
出诊
贫瘠偏远的吕梁山南麓,年轻人出去打工,
留下来的都是老年人和留守儿童。
看周围村子许多老人行走不便,有的卧床不起,不能自理,
还有13户无儿无女的五保户需要人照顾,贺星龙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出诊。
分散零落的村子,崎岖难走的山路,
一开始没有交通工具的他,就靠着步行,
每天用扁档挑着沉甸甸的出诊包,翻沟爬坡过河,
遇上冬天下了雪,雪灌进鞋里,脚趾头早早就冻了。
就这样,他给村里的老百姓看病,一看就是18年,
从扁担步行到骑自行车,再到摩托车、三轮摩托车,
18年来,他出诊17万人次,背坏了12个医药包,骑坏7辆摩托。
女儿的泪水
2013年寒冬腊月的一天,大雪漫山。
索堤村的一个孩子发高烧并发癫痫,
贺星龙骑摩托车向患者家赶去过程中,经过一个下坡,
由于刹车太急,连人带车翻出去10多米,
沉重的机车像块巨石压住了他的脚。
他顾不上疼痛,拼尽全力扶起车,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药,跌跌撞撞赶到患者家。
孩子后来得救了,他却在医院被诊断为右脚骨折。
在《榜样3》节目录制现场,大屏幕上的视频短片播放到这段内容时,
观众席上的贺科晶(贺星龙女儿)看到爸爸受伤场景,泪水夺眶而出。
琢磨
贺星龙为了服务好乡亲,一直在想办法,
最早是印宣传页、设置手机彩铃,现在还在每个村建了微信群。
担心自己不在诊所时,乡亲们有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他还花了175块买了个智能摄像头,装在自己的诊所里,
可以远程查看诊所的情况,可以对话。
诊所不关门,谁都可以进。
有的乡亲不识字,就可以拿着药瓶在诊所里比对拿药,通过摄像头跟贺星龙确认。
图为贺星龙开心地通过摄像头介绍他的诊所。
值
贺星龙性子执拗,爱好琢磨,对于自己,却想得很少。
他行医十八年,不收出诊费,
家里的收入主要来自4亩苹果和梨树,以及玉米地的收成。
在节目录制过程中,主持人提这个问题时问,“值得么?”
他略显羞赧地说道,这些年是没有赚到钱,
但赚到很多乡亲们的健康,值!
委屈
贺星龙行医多年,信守承诺,24小时上门服务。
他所承受的委屈,似乎却从未对人说。
有些年轻人,家里有车有摩托,有小病不来诊所,
打电话让贺星龙到他家诊治,说输上液不影响他午休;
有些患者给下命令,你几点几时到我家给输液,输完液我还要给人家添礼去;
遇到患者多,去得晚了些,患者不给他好脸色看,甚至不给药钱,说误了他的事;
更有的患者打电话让贺星龙马上去给他看病,
贺星龙从早到晚去四次都见不到人,直到晚上九点钟才输上液。
有人说他是傻子,他只是低头不语,不抱怨,也不放弃。
他用这最低的姿态,做着这天底下最值得引以为傲的事情。
志愿
贺星龙2004年入党,
他说,爷爷、父亲都是党员,父亲是20年的老支书,
从小教育他,心里装着别人,尽力帮助别人,
人家给你一个苹果,你要还三个。
这么多年,村里人最敬重的就是老党员,他要学他们的样。
手印
2005年,贺星龙成了乐堂村党支部委员、村委委员,
组织上分配给他的工作就是搞好村民服务,
除了行医,他还承担起了村里25盏路灯、140个电视机锅盖的调试养护和维修任务。
村里脱贫种果树,他走在前面;年轻人过年回家,他组织修路。
荣誉
面对肯定和赞美,他说,这些荣誉给我的太多了,
我感觉我干的所有的工作都是我应该干的工作。
我今后仍会一如既往24小时守候百姓健康,继续承担乡村医生这份责任。
他说,重要不是在哪里当医生,而是哪里需要医生。
当很多人在向上,争抢峥嵘之时,
他的成长,始终在用向下的身段,回馈土地。
(《同学》工作室 郝金枝)
编辑:闫凤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