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时政要闻>>正文

 

【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特别策划——打造书香山西 助力文化强省】太原市图书馆马克思书房:探索真理启迪思想的家园
2025-04-08 16:00   来源: 山西日报

4月7日,在垣曲县七一小学图书阅览室,学生正在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目前,该县中小学校校都有图书室,创建“书香校园”活动如火如荼,氛围渐浓。

4月6日,在太原万象城西西弗书店里,阅读氛围浓厚,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各类书籍整齐陈列,从实用读物到摄影绘画技法类书籍,满足市民多元文化消费需求。

太原市图书馆马克思书房:探索真理启迪思想的家园

走进太原市图书馆马克思书房,春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架上,一排排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整齐排列,散发着令人神往的魅力。该书房成立于2018年5月10日,已成为人们探索真理、启迪思想的精神家园。

太原市图书馆马克思书房是全国首创的新时代新思想宣传阵地、红色阅读主题书房。自2018年5月对外开放至2025年3月,共接待市民读者425132人次,其中接待参观学习团体4223批次,举办活动1500余场次。同时,还带动太原市基层单位和公共机构主动借鉴设立50多个马克思书屋(书室、书角、书架),有效推动理论宣讲打通“最后一公里”,不断聚合起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的新能量。

“马克思书房划分为展览展示区、休闲阅览区、交流研讨区、‘马克思大脑’4个区域,设计独具特色、理念先进,集文献整合、空间叠加、功能融合于一体,收藏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献2.2万余册。”3月31日,马克思书房工作人员郝雅琴介绍道。

在书房的中心位置是颇具特色的“马克思大脑”区域,这里集读书阅览、宣讲活动、交流研讨于一体。“大脑”内的书架和阶梯呈半弧形设计,犹如敞开的心扉吸引着慕名而来的读者。读者可以在此静心阅读,涵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满墙书画,记载着马克思一生的经历,在革命道路上满是坎坷、艰难,没有磨灭他的革命信仰……”

在交流研讨区,书桌上摆放的一张张便签上书写着许多中小学生的感言。马克思书房推出的“少年党史故事汇”宣讲活动,通过“讲一段红色故事,观赏一部红色动画片,写一篇感言,赠一张马克思书房红色主题明信片”,让红色主题思政课堂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红色的种子。

此外,马克思书房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如建党100周年红色主题明信片、首日封和马克思书房主题书签、手提袋等。这些文创产品兼具艺术感和实用性,深受人们喜爱。

近年来,马克思书房还先后推出时代新人说、党史公开课、马克思书房阅读推广系列活动、马克思书房“小红星”少年公开课等,掀起了到马克思书房打卡、开展阅读活动的热潮。

临猗:时空对话 书写文化传承

在阅读分享大会上,孩子们在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

4月3日,临猗县示范小学五年级的李明阳站在教室后面的“清明诗墙”前,用指尖摩挲着《清明》的石刻拓片。这是他本周第三次驻足此处。这时,杜牧的诗句在电子屏上显现,与窗外柳枝轻拂相映成趣。

“我们把‘清明时节’变成了移动阅读课堂。晨诵时读《岁时百问》,午读时演《介子推》课本剧,暮省时还要给故去的亲人写封信……”语文老师冯美娟正在指导学生用宣纸制作“寒食帖”书签。孩子们将《诗经》里的“春日载阳”与清明习俗结合,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手作。“这一刻,阅读不再是没有生命的文字。”

这样的场景在临猗县各校同步上演。贵戚坊小学的“清明读书会”上,校长带着师生研读《礼记·祭统》,用思维导图梳理“慎终追远”的文化脉络。“当六年级王诗雨在《我的祖父》中写道‘爷爷说清明的雨是天上亲人的问候’时,我知道文化的根已经植入了他们的心里。”临猗县教体局张武刚说。

家庭读写社群也在清明时节焕发新生。实验小学的“萤火虫亲子阅读站”特别推出“我们的节日”主题共读,三年级张小雨和妈妈在《清明上河图》绘本中寻找北宋汴京的清明记忆。“孩子发现画里有卖纸马的店铺,我趁机给他讲‘烧包袱’的习俗,没想到他连夜写了篇《给太奶奶的信》。”张小雨妈妈展示着孩子的习作,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先人的追思。

县教体局教研员李老师正在整理各校报送的“清明说写课程”作品。四年级赵浩然的《清明雨》获得线上平台万次点赞:“雨滴是天空写给大地的信,每一滴都在说‘别忘记’”。这些稚嫩清新的文字,在“共读共写共生活”专栏里编织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暮色中的校园,移动书吧的灯光次第亮起。李明阳在《草房子》的书页间夹入一片柳芽,这是他给已故爷爷准备的“清明礼物”。“爷爷说过,柳枝插到哪里,哪里就会长出故事。”少年的声音里带着期许。

近年来,临猗县教体局建立了“局长—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五联动”阅读体系:局长范读,把握方向;校长领读,做好表率;教师研读,明晰素养;学生乐读,智慧成长;家长伴读,和谐亲子。

这不仅构建了一张覆盖教育系统的阅读网络,实现了全员参与,还打造了全面的阅读生态系统,形成了良性循环的阅读氛围。“我们希望通过阅读,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情感共鸣,在经典重构中完成精神成长。”临猗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岐力争说道。

从晨雾中的诗墙到深夜的书吧,从课堂上的《岁时百问》到家庭里的《清明上河图》,临猗县师生们用阅读搭起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在氤氲书香中写下属于自己的文化传承故事。

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校:共读典藏 追逐历史之光

4月1日,随着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校的校门缓缓打开,早已等候多时的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朝着学校的博雅楼奔去。一场由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校与山西考古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千人共读,书海逐光——山西考古博物馆文化专题书籍进校园”活动,即将在那里拉开帷幕。

大厅里,印有各类文物名称和考古知识的地贴组成了一条条神秘的文化小径。学生们围在地贴周围,好奇地看着这些或生僻、或熟悉的汉字。“老师,这个字怎么念呀?”“这个字念‘鼎’。在古代,它既是煮食物的器具,又是祭祀时候用的礼器。同学们,谁能说出含有‘鼎’字的成语?”在山西考古博物馆志愿者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举手抢答。“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稚嫩的声音在大厅里此起彼伏,现场气氛也越发热烈。紧接着,志愿者老师鼓励学生们依次朗读地贴上所写的文物名称。每当学生成功读完,老师就会送上一张制作精美的文物主题涂色卡。这份特殊的奖励极具吸引力,不一会儿,参与朗读活动的学生便排起了长队。

“这次活动太有意义了!没想到在学校就能学到这么有趣的考古知识,还能亲手制作涂色卡。以后我要学习更多的考古知识,把山西文物背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活动结束后,四年二班的学生刘尚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心得。这张小小的涂色卡,不仅让他领略到山西文物的独特魅力,更点燃了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一旁,主办方精心打造的“山西考古图书角”也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目光。70余册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山西历史、考古科普、文物赏析等相关书籍整齐地摆放在长桌上,任学生们自由翻阅。像这样的阅读活动,在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校已成为常态。为了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该校特意设置了每天30分钟的读书时间,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分层递进的阅读培养体系。一年级学生以绘本阅读为主,二年级学生边听老师朗读边指着相应的内容滑读,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则着重训练默读,逐步提升阅读速度与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育工程。我们希望阅读能够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校校长乔慧君说。

记者:李志江 王荔 杨家炜

摄影:崔松良 申晋光


责编:闫凤婷

 

 

 

政务动态

行业信息

媒体聚焦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935054599
 业务联系:18635015866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